(上)(3/4)
租了一挂驴车陪着母女二人早早出门,傍晌午也就到了。正值伏天刚过,路边儿支着桌凳摆着茶壶茶碗,人们都坐在露天地儿喝茶聊天,太奶奶和穗儿佯装路过茶摊儿,观看个人还是很方便的。媒人眼尖,正和人闲聊,一眼瞧见了穗儿母女,赶紧使眼色示意看她身边的一个青年人。穗儿根本不敢抬头看,太奶奶也不知道哪里来的虎劲儿倒是张望半天。按说太奶奶四十几岁在那个年代算是个小老太太了,可是也不便随意就看陌生男子,免得让人觉得轻浮,这会儿为了姑娘也不顾礼数了。媒人大约猜出了太奶奶的心思,在这当口儿唤那青年,说自己要先走了,那男子自然起身道别相送。太奶奶用手肘拐了一下穗儿,女儿猛地抬了下头,看到那男子正和媒人说话道别。这就算是看到了人:腿脚没毛病,个头儿不错,半张脸也算看得清楚,说话声音不沙不哑也没磕巴。。。太奶奶长出了口气,满意的拽着穗儿往路边大葵停车的地方走了。路上太奶奶开始和穗儿商量,“这么看着没病没残疾,说话也挺得礼儿,模样也算端正,个头还挺高的,也没像她们说的那么憨傻啊。就算是憨傻点儿,咱也认了吧,哪儿能啥都可心呢,你说是不是闺女?。。。”穗儿也不言语,脸却微红了,她看到那男子的样貌心里是并不讨厌的。
那媒人又再登门来,这回算是有些谱儿了。又说了一箩筐的好听话。说她做媒这么久娘家提出相亲还是头回,婆家算是相当有诚心了。说那男子没敢看穗儿,连背影都没敢看。。。又催说,“他大娘,你看这事儿要不咱就定下吧,眼看着穗儿也要过了十七生日了,咱就赶在八月节把事情办了得了,月圆人也圆,双喜临门多好。你看你家老大都多大了,虚岁有二十三了不?老二也不小了呀,咱把穗儿先嫁出去,也好给张罗她两个兄弟的亲事呀。攀了杨家这门亲,她两个哥哥的亲事也就不难了。。。”
在说这话时,才十岁的爷爷在院子里听得半懂不懂的正蹲在簸箕边儿剥着豆子。。。
四 落定待嫁中
一般来说办喜事都是在年下或者入冬的时候,一来是那时节一年的收成都结算好了,有钱有粮办事情;二来入冬后就是农闲,大家都有时间来张罗,更愿意趁着年节办热闹喜庆的事儿。虽说杨家这种大户不用非得等到年下收成完了才有钱有空儿娶媳妇,可是八月节办事儿也是真有点儿着急了。太奶奶和太爷爷虽然觉得有些奇怪,但是毕竟也没有说八月节不能结婚办事情的忌讳,所以就答应了,只是准备就仓促了些。如何换的庚帖,如何谈的聘礼,如何计算了娶亲的吉时和请执事,如何过礼,如何准备嫁妆。。。这些穗儿都没有参与,只安心的做了几件绣花的活儿,算是自己给自己备的嫁妆。
日子一混就到了近中秋。太爷爷看着太奶奶张罗穗儿的陪嫁衣裳,心里很不是滋味,宝贝闺女要出嫁了,当爹的不能多说啥,心里却舍不得;再者自己穷得拿不出啥好东西陪嫁给闺女,觉得愧对这么好的女儿。说到陪嫁,这样的穷家也真拿不出什么,好在杨家不挑拣,只说娘家随着点儿东西不太难看就行了。太爷爷自己上山砍的木头亲手做了一对儿没有雕花盛衣服用的白茬儿箱子给穗儿带着,算是当爹的竭尽所能的心意了。
后来这对儿箱子在吃不上饭的时候,穗儿拿去换了几斤玉米养活孩子,竟撑了几天,在眼看要被饿死的时候算是救了命,这些都是后话了。
想来想去能给穗儿带着的东西都备下了,正日子也就在眼前了,杨家又遣媒人给送来一对儿金坠子,一副金镯子,说是算娘家出的陪嫁,好看。太爷爷太奶奶感激不尽,觉得婆家想得周全也是真心的对穗儿好,将来日子不能差了,越发的替闺女高兴。
一切准备停当,就等着上花轿的那天了。
五 中秋节成婚
八月十五正日子,一早穗儿就开始梳头上妆,穿衣装饰,在屋子里等着杨家来接。眼见日头要高到头顶了,院子里亲戚邻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