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1/3)
肖然,1983年出生于江苏省一个普通球迷家庭,在父亲的熏陶下,自小便深深地爱上了足球。
1992年1月29日,徐根宝率领的国奥队在打平即可出线的情况下遭遇黑色九分钟,开场九分钟便已0:3落后,最终兵败吉隆坡,耻辱地倒在巴塞罗那奥运会门口,中国足球就此染上“恐韩症”。失落地看完比赛,年仅9岁的肖然脑海中产生了一个懵懂而又天真的想法“带领中国队征服奥运会,征服世界杯。”
同年6月22日,中国足协在京城海淀区红山口八一体工队科研所开了一次例行会议,这场被后世称为“红山口会议”的例会,让中国的足球改革走上了市场化、职业化的道路。
1994年4月17日,星期日,经过重新包装的万宝路杯全国足球甲a联赛在cd正式开幕,肖志军带着肖然坐了30多个小时的火车赶到现场见证这一注定被载入史册的重要时刻。
当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的王俊生在cd市体育中心主席台宣布:“一九九四年万宝路全国足球甲级a组联赛开始”时,整座体育场彻底沸腾了,11岁的肖然也随着赛场内的球迷们一起纵情地欢呼,庆祝着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正式到来。
那是一个属于中国足球的黄金年代,充满着激情与热血。
一群夹着劣质公文包、模样酷似乡镇企业家的老总,带着一群此前还在体工队食堂抢包子吃的穷小子们,开始了明星般的生活。
以上海申花为例,首轮比赛结束,范志毅等球员便每人分到了2800元奖金。一夜暴富的滋味让这些初尝职业化蛋糕的年轻人喜不自胜。
球员体会到幸福,球迷则享受着快乐。这一年的甲a,每个比赛日都是球迷的视觉盛宴,想要去现场看比赛往往是一票难求,时常会有球迷集体包机去客场为自己支持的球队加油助威,在休闲娱乐方式贫乏的90年代,周末看球成为一种流行的休闲方式,这是很多中国球迷心目中最美好的日子。
也是这一年,肖然被肖志军送进了足球学校,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球员而努力着。他梦想着早日被甲a球队看上,进入一线队,成为主力,成为核心,就这么一步步地进步。既能踢自己最喜欢的足球,又能够赚大钱,还能成为无数球迷崇拜的大明星,年少的肖然在足球学校憧憬着无限美好的未来。
在所有中国球迷眼中,这一年的中国足球如同一班通向成功的列车,虽然尚在黑暗的隧道中摸索前行,但只要沿着改革的轨道,光明就在不远的前方。
1995年1月,国家体委足球运动管理中心成立,但为了顺应国际足联的惯例和外联需要,对外仍以中国足协的名义示人。
本应属于独立社会组织的足协,就这么成了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足协领导们也都成了身处体制内的政客。什么青训发展、什么十年规划,在足协领导们任期内的政绩面前,一切都成了笑话。
急功近利的足协领导们,忽视了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建设和青少年足球运动普及等长远性发展的基础工作,片面地维护国字号球队长期集训制度,随意改变联赛赛制、升降级制度和竞赛日程,甚至出现过体育总局宣传司强行掠取中超联赛电视转播权的恶例,这种严重背离正规化、市场化的行为极大的损害了中国足球联赛的健康发展。
当足协都不重视联赛的时候,种种莫名其妙的潜规则也就有了适宜生存的土壤。在体制弊端的制约下,刚刚成立一年半,上升趋势正猛的甲a联赛逐渐变味,“黑哨”、“假球”等词汇开始大量地出现在职业联赛中。
刚刚长出腾飞萌芽的中国足球,就这么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和广大的中国球迷一样,肖然看球越来越迷茫,他不理解为什么裁判总是选择性失明,为什么后腰可以把球吊入自家球门,为什么门将可以把球托进自己把守的大门??????太多太多的不理解,让他很难再从甲a的比赛中找到快乐。
时间一晃来到岁的肖然开始在青年联赛中崭露头角,此时的他任然怀揣着为国效力,身披中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