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马、粮、书(2/3)
,和一本常见的书籍价值可不相同。但花同样钱便能看到它们,这是否不太合适呢?”郑胜如有所思的说:“确实如此。也许……需要设置一些限制。分层、分阁楼,放置价值不同的书?”
他突然想起了前世看到的一些小说的情节,将什么藏经阁中的武功秘籍之类的东西,限制为达成一定条件后才可以得到。甚至是,用为门派做出的贡献来兑换。这些,似乎都可以尝试啊!
“那么,我们隆氏可以派人来青竹书院学习吗?”隆景又问道。
郑胜讶然,“当然可以!”但,这是什么意思?仰慕学问?偷师学艺?还是另有目的?
隆景满意地离开了。
和隆景告别后,郑胜去了东边的十七里丘看了看各工坊的修建进程。
位置在最南侧的纸坊已经开始运行了。现在这里的主事,正是原来的南乡郑氏纸坊的主事郑代福。
现在,除了“制作”郑子纸外,郑代福手下近百的工人还要继续造晋纸,这是郑汶对他们的要求。毕竟,郑子纸只需要占用他们极少的工作时间。
但现在他们造的晋纸,郑胜极不满意。
所以,郑胜又给了他们一个难题:造品质更好的晋纸。“就算品质比不上郑子纸,也必须向这个方向进步!”
于是,他每次到纸坊,都会问上句:新纸造的怎么样了?
纸坊工匠们很努力,但进展却很慢。郑胜并不意外,如果他们能轻易地做出好纸,才是不正常的事。
在离开前,郑胜又提醒了他们几句,要他们继续在选择原材料、改进工艺方向继续努力,他还模糊记得造纸术的一些改进方向。
不提纸坊里发愁的工匠们。
郑胜走马观花般得走过了以制作桌椅为主业的木匠坊、制作各种油料的油坊、主要生产农具的铁具坊。最后,他到了此行最主要的目的地、十七里丘西北侧的活字印刷术的活字制作坊。
这里除了原有的木匠,郑胜还找来了烧陶烧瓷的工匠、铁匠铜匠,让他们制作出各种材质的活字,比较哪种的活字最实用。
制作这些小小的印刻,对工匠们来说是一件新奇的工作。
不过,铁匠铜匠们在研究过木活字后,已经以先做模具、再往其中浇灌铁汁、铜汁的办法,“仿制出”了铁、铜活字。
同样的,烧陶的工匠也做出来了泥质的活字。
郑胜手里拿到了几本书,仔细对比了书里的文字,但丝毫没看出来它们是由不同材质的活字印刷出来的。
他很满意这样的成果。
“任据,常见的书籍印多少册了?”郑胜迫不及待地问。
“世子,我们库存的郑子纸数量也不过几万张,现在既要印刷古籍孤本,又要印刷常见的书籍?纸张实在不够啊!”任据苦笑道。
郑胜皱了皱眉头,“你统计过新野公送来的那些书了吧,大都是些后人注释前人的作品。像这种类型的书,每篇只印刷一二十册就够了……”
郑胜拍拍脑袋,他痛苦地想着,实际上印刷十册都没地方放,而且,这样做很浪费排出的书版啊!
“这远远不够,返还的书册、青竹书院的学子用书、藏书馆藏书,粗略计算下来,每本最少需要三四十册。”
“不需要这么多,学生们不需要读这些书。至于藏书馆,放十本足够了!”
郑胜想起了他翻过的几本书,都是两汉、魏晋文人的注释作品,像什么新解、训诂、新义、序、注、传,还有某本名著前加姓、地、人名的书,其实都是些儒人对先人的著作添加了自己的思想后编纂出来的东西,说成是他们的读书笔记都不为过。
举个例子,《诗经》便被分成了《鲁诗》、《韩诗》、《齐诗》、《毛诗》四个版本。
虽说现在世人都在学毛诗,其他三种都不怎么流传了。不过,司马歆这些书里就收藏了来自九江邵氏的一本《韩诗》。
要说这四个版本的最大区别,也就是各家对诗经含义的解读有所不同。而之所以毛诗会兴起,其他三诗衰败,并不是说毛诗真的比其他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