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6 洪承畴 三(1/3)
第066洪承畴(三)
另外赞同归赞同,洪承畴并不觉得联虏平寇有甚可行性。
远交近攻是政治常理,宋金合盟伐辽也是因为辽国处在两者之间。反观今日,建虏后金与明国接壤多与太平军接壤少,而且建虏基业在辽东,没有理由跨过京师,偏师远征晋陕。除非朱明朝廷放弃京师放弃山东乃至放弃淮河以北,主动把北中国让给流贼建虏熬杀,才能施展联虏平寇之策。不过,且不说建虏有无能力与太平军对拼,只说太平军攻取开封府大背景下,京师朝臣能逃到南京吗,肯逃到南京吗?最少,崇祯小皇帝怕是不肯逃的。
想联虏平寇,就必须迁都南京,不迁都南京,再好棋盘也要下成烂棋。
洪承畴想到这里,不禁摇摇头:臭棋一招,凭空给了郑义作乱借口。
洪承畴最仔细的,是第一条新闻:抗旱救灾。
太平军具体措施公布的非常详细乃至繁琐,似小吏行文而不像邸报奏折,当然也较容易理解。洪承畴闭目回忆山西形势,最终不得不承认,太平军赈灾办法或许有缺陷或许无法营救所有人,但是肯定用心做了,更有信心做好。这与朱明朝廷大臣只说不做有本质区别。似他当年巡抚延绥时,尽管也筹办各种办法救灾,却根本不指望灾变能够平息,只能尽力屠戮威胁较大的流贼,其余危害较少的土贼索性任由他们盘踞深山。不是生来冷酷无情,而是没能力没办法,只好尽力而为,将希望寄托于干旱灾荒早早平息。
洪承畴最有想法的,是第二条新闻:郑义军帐由长安迁至洛阳。
这条新闻,羲生新闻报仅用几行字简单提了提,洪承畴却觉得是重中之重。军帐迁徙洛阳等同于王朝迁都洛阳,如果不是关西局势失控,那就意味着郑义已将关东视为囊中之物。这是何等自信?要知道,一千年前李唐击败王世充奠定王业之基,也不曾生起迁都洛阳想法。
或许在郑义眼中,大明王朝已是冢中枯骨。
事实真是这样吗?
洪承畴目光转向车外:阳曲县至榆次县乡道,意料之中的兵灾荒芜,意料之外的清冷人烟。
六月连旱,最苦莫过于缺水,庄稼缺水人也缺水。明军控制山西时,勒令各府知府各县知县劝农救灾,组织各地乡绅寻找水源打深井,组织僧道祭拜龙王求雨,探访有无民妇妄生旱魃。太平军来到山西,命令禁止搜寻旱魃、停止大范围龙王祭拜求雨,等等明国朝廷传统抗旱措施,只继续执行打深井一条。民间乡绅对此当然有怨言,非议太平军纵容旱魃转生才导致山西数月连绵不雨。可惜太平军对此非议不管不问,一心在山西快速复制流民营乱民营体系,凡是打深井救灾无效村落,那便就地解散村落编为流民营向水源处迁徙,如果当地百姓抗拒那就出动军队民兵强制迁徙,更野蛮编为乱民营以杀鸡儆猴。凡此种种,许多重灾村落都主动或被动废弃,沿途自然渐渐人烟稀少。
野蛮归野蛮,洪承畴却不得不承认的确有效。
最少,往昔随处可见的灾民遍野的凄惨流民图,短短数月间成为了历史。
据说,流民营乱民营是太平军兵源所在,山西河南大量成年灾民通过两营快速组建为待训练预备军。这些灾民军卒,家眷亲戚被流民营牢牢控制,除非自私求活,否然上了战场就别想逃跑——逃跑是要连累家人的。洪承畴心底暗叹一句,连坐之法,秦军籍之横扫六国也,无怪太平军人人悍不畏死。
越了解太平军,洪承畴越醒悟两军差距:一个是推行军功连坐,如狼似虎的秦军;一个是缺粮乏饷,饥肠辘辘的亡国之军。
一路南行,洪承畴越来越沉默。
途径山西潞安府,李定国幸运买到羲生新闻报辑本,洪承畴遂将全部精力投入报刊研读。
不知不觉,囚车越过黄河来到洛阳。
与山西荒芜凋敝截然不然,洛阳人烟稠密,喧闹异常。如果不是来往百姓衣衫单调,如果不是满地临时搭建帐篷,洪承畴差点以为到了顺天府。洪承畴讶然询问李定国,可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