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附录(1/2)
----历史中的延续和匡正
翻看我们这个东亚之国的历史,其实很容易看出在其漫长的过程中,制度上所具有的某种延续性;比如汉承秦制,以后的历朝历代又承继了很多的汉制。
但同时也还能看到,其中有很多的“匡正”、“矫错”,以及由此带来的“变革”。尤其是在每一个朝代建立之初,这点最明显。
自然,在大一统的朝代中,比如唐、宋的后期,由于种种情况的改变,制度上还会出现一定的变化。
周朝沿用了商代的“王制”(中国是从商**始称“王”),但与“商代”不同的是,它施行了“分封”。
(周朝施行的这个“分封”,是我们这个东亚之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步,它的影响,不仅是对周、甚至于周以后都可以说前所未有,这点以后我们还会提到。)
“秦代”是对“东周”种种乱象的矫枉,因此它采用了“集权”。它的制度设立,其实是在“周”的基础上,经历了整个东周时期,通过许多代、以及许多人的摸索,才逐渐形成。
汉虽承秦制,但很明显它的许多做法是对“秦制”的修正。
从南北朝时代的魏开始、包括以后的隋和唐,则是在汉制的基础上,对国家规制进行了改进;例如“三省六部”出现和“均田制”的采用。
至于宋代,基本上每个了解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它的制度既源自于唐,又是对唐、特别是它的后期,包括五代十国所出现的种种弊端的一次矫枉。它的所谓“重文轻武”并非无因。
就是忽必烈建立的大元朝,既借鉴了许多宋代、包括前代的做法,同样进行了很多的修改;如“省”的设立,纸币的采用,以及对纸币发行上的改进。
朱元璋的大明当然不能说没有受元代的影响,但它也不是对元代、甚至是大宋的做法进行了照搬。
明代在军事上的一个特色,是于各地设立了“卫所”。这个举措在后世也是能看到些许影子的。比如二十世纪中期的大对决当中,双方的什么“绥靖区”、“军分区”等等。
此外,朱元璋的还有些做法,从时代来看非常超前。比如对于他的“大明律”,他就弄过他的“普法宣传”,唯恐天下百姓不知。
就是过去戏文里的“击鼓鸣冤”,实际也是他所发明。且不管白天黑夜,只要一听到鼓声,他立马就起身“接见”。在他之前,根本就没有什么民能告官。
朱元璋其实是历史上少有的贫民皇帝,甚至他连平民都算不上。正因为他自己过去苦日子过多了,所以在官员的俸禄上,“抠门”的他所定的,是历代中最低的。
为了他老朱家的大明能统治天下,朱元璋的确在有些方面“贼狠”,甚至在许多人的笔下,他的“残暴”与“始皇帝”绝对有得一拼,可他的“狠”和“残暴”,却并没有像秦代那样激起天下的民变。
出身于贫民、曾经作为“暴民”一分子的老朱,实在是太了解元末所谓“民变”真正的原因了,所以他的有些举措与前代相比,才显得如此“另类”。只不过后来的明代皇帝,显然没有体会他当初有些规制真正的用意。
满清入主中原,其实幸运的成分要比元代更多。因为明末无论是在内政、还是社会的精英层面上,远不如宋末。
内忧全都存在,但明末有着宋末所没有的大规模农民暴动;并且当王朝即将倾覆之时,宋代仍有数十万军民、其中有相当部分士大夫以死相随,明末则差得太多了。
而从当时的整个世界历史来看,所有的游牧民族其实已经在开始走下坡路;并且此后,他们曾经的风光再也没有出现。
造成这个趋势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曾经凭仗称雄欧亚大陆的利器、快马和弓箭,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制,遇到了真正的克星—火器。
马快,箭更快,可是到了火器时代,它们再快也快不过火器发射的枪弹,更不要说还有打击距离和威力上的差距,哪怕是仍然相对简陋的火器。
康熙平定葛尔丹,就使用了明代留下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