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大风起兮(1/4)
又晚了。为了表达一下歉意,五千字奉上。大家是不是也有点啥呢?如果今天点击过三千,咱就再来一章。。
守汉乘坐着小船沿着河静到灵江入海口的海岸线南下,嗯,算是检查还是寻找借口给自己一个公费旅游的机会?公费旅游似乎算不上,如今各处的钱粮开支似乎都是他掏的腰包。
第一期政事堂毕业的学生们已经当了将近一年的保长、巡检或是教谕,之所以有不同的职务,原因无他,第一次征集人口去垦荒,按照汉人一百,土人五十的标准,没有凑够那么多的户数。而且,按照守汉的内心想法,汉人和土人的标准之下,还要进行细分。将军府的原有属民和闽粤的垦民要按照四六比例构成,那些归附的土人,也是要各个民族都要有才好。“要吃一品锅,不要搞清一se。”这是守汉和几个主事办差的时候交代的。
如此一来,便犯了难。
好容易才凑够了一百四十个保,二万一千户人,雄赳赳气昂昂的按照抽签决定的地点,领取了农具和口粮,牵着将军府租借的水牛,去垦荒了。
其余的九十多人,只好充当了教谕(也就是农业技术员和扫盲班先生的混合)还有巡检(哦,类似于治保主任或者民兵连长?),在各个村寨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但是,就算是这样,守汉还是乐此不疲的开了第二期政事堂。为期比第一期要长的多,八个月。
此次南下的目的,就是检查各处垦荒的情况。
一路下来,守汉的心情不错,经过垦民一年的辛苦劳作,原来的荆榛草莱,如今已经是初具规模的农田。几处条件好些的屯堡,四周已经开挖了沟渠,引来了水灌溉那刚刚开垦完成的水田,偶尔在水中,人们还可以看到小鱼欢快的身躯游来游去。人们便在一阵阵欢声笑语和惊呼声中给早稻插秧。
一切都是那么的生机勃勃。
“大人,如果不出意外,今年,便可不再向万历四十七年垦荒的各保提供口粮。明年,这些屯堡,应该就可以上缴公粮。”
主管垦荒诸事的郑全芳,也是笑容满面。
守汉却笑不出来。
消息虽然还没有传来,守汉却很清楚,就在不久前,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大战爆发。这场决定了中华民族走向的战役,在昏聩文官的胡乱指挥下,数十万将士死伤,无数辎重粮饷变成了建奴的战利品。辽东局势,开始逆转。
时不我待啊!
这就是此次守汉南下到各个屯堡、村寨来检查督促的原因。
老子可不想以后梳一个金钱鼠尾的头型!
由南向北,数百个村寨、屯堡,如同棋盘上的棋子一般,仿佛很是随意的洒落在大地上,从海边一直到山边。
新建的屯堡与原来的村寨交相混杂在一起,按照守汉的设计规划,新屯堡基本上都是在一百五十户左右,互相之间的间距以一个成年男子半天的脚程为准。这样,既保证有足够的耕地面积,又可以在有事时能够彼此之间迅速驰援,守望相助。
事实证明,这样的设计是正确的。
在去年一年,就有八十九个屯堡以及归附的一百余个大小不一的村寨遭到了山区土人的袭扰,或是焚烧庄稼,或是劫掠村寨。
但是,在屯堡保长率领的壮丁长矛面前,那些以往异常凶悍的土人,变得不堪一击,他们的村寨,往往也成为了新屯堡的驻地。在驻军和各保壮丁的联合攻击下,那些寨子里的人口、妇孺、牲畜、粮食,则变成又一轮的缴获,为守汉的事业补充了新鲜的血液。
“大人,照您的意思,西部那四十余个靠近山区的保,在坡地种植了小麦,二十三个在山里的新保,在山上种了番薯,去年就基本上实现了粮食自给。”郑全芳说起垦荒、种田的事情,如数家珍一般。
“回去之后,以将军府的名义给山区的那二十三个保、坡地的四十余个保下文,奖励!另外,告诉山里的保长们,可以与山民贸易,只要那些人照我们的规矩来,他们的出产,什么木头、山货、药材、金银,我们都可以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