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半途而废(2/3)
皇帝更加器重,间接的对他们也是有好处的。而且这次林州城因为无私的帮助临州的老百姓度过了难关,林州知府衙门的人,竟然还收到了临州送来的匾额,写着四个大字:大公无私。
不仅这样,临州的知府还上折子,把这件事给说了,要不是因为林州送来的那些粮食,他这个知府恐怕真的要焦头乱额了,说不定就要出什么乱子。
人家解了你的燃眉之急,你还一点儿表示也没有,以后谁还会帮你?就是他的这些下属,也表示这个折子该写。
毕竟他们也是受益者。
别的州府知道这个消息,却已经把自己的城门禁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哪里有林州的这些官员心善?
这位知府也表示了,他不能让林州的粮仓受损失,等明年他们的粮食收起来了,会还给林州这边一部分,分几次,也给还完了,绝对不能让人家吃亏空。
这折子一上去,别人不说,温如庭笑了,这个赵水生,还是那么有魄力,不愧是他看中的学生。
对于皇上这次只对镇海侯小惩大诫,温如庭心里是不满意的。
可是再不满意,也不能当着皇帝的面表现出来。
他给皇帝送这个折子的时候,皇帝见了温如庭,很是高兴,看了温如庭的折子,笑道:“爱卿的这个学生,颇有爱卿的风范,在那种情况下,能急人所急,朕觉得他很不错。”
都是他大周的子民,难道就只管自己一个州府的?要都是这样,他这个皇帝也当到尽头了。
其实这些州府的粮仓,真要全用完,那是不可能的,每年都有一批存粮,等到了新粮食上市,再把陈粮给卖掉,换掉新的粮食。
别的州府无非就是怕给这临州用了,然后自家的就少了,这么一算,很不划算,所以就是看着别人遭了难,也不会出手。属于自保的性子。
这种性子,说起来没有什么错,毕竟人都是自私的,可是在皇帝的心里,这些州府都是他的老百姓,这些粮食都是他大周的粮食,干什么非要分个你我?
遇到了困难,连伸把手都不会伸,以后还指望你们干什么事儿?
不得不说,赵水生把皇帝的心思分析的透透的,赵水生此举,正是合了皇帝的心意。
“温爱卿,镇海侯这个事儿,朕要仔细考虑过了,如果现在把他给拿下来,那么海防这一片该交给谁?与其没有人选,不如还是先让他这样的在那位置上呆着,相信朕手里有了他的把柄,他不敢再做出什么事儿来。”
皇帝想的是,镇海侯做出了这种事儿来,朕都原谅了,他要是还不给朕安安分分的,那以后就新帐旧账一起算。
总之,皇帝觉得镇海侯被这么敲打一次,也该安分起来。
短时间内,他还不想把镇海侯给动了,因为一动就是伤筋动骨。
而至于开海禁,开了海禁,岂不是更需要镇海侯维持这海上的安全了?那不更是让镇海侯嚣张了?这样可不是皇帝所希望的。于是,海禁的事儿,就没有被通过。
温如庭心里叹了一口气,这么好的机会,就这么白白的浪费了。
如果皇帝真的想把镇海侯给弄下去,开海禁是多好的一个方法,开了海禁,就能设各种海司,把镇海侯的影响力都降到了最低。
可是,兴冲冲的皇帝,最后却不说什么了,只能让温如庭叹气。
回去后,温如庭把两个儿子都叫到了书房,说道:“有没有打听出来,皇上为什么又改变了主意了。”
他是让他们通过儿媳妇去打听,会不会是后宫的人说了什么话,让皇帝改变了主意,或者是镇海侯在宫里的棋子起了作用。
温大爷和温二爷都摇头,他们没有打听出来,温大奶奶怀疑是太后的意思。毕竟能说得动皇帝的,除了太后难道还有别人?
温大爷把自己的猜测说了,“会不会是太后的意思?”
毕竟历史上太后对这种变革都是持反对态度的,认为祖宗的规矩,轻易改变,很是不对,能不变就不变,如果皇上是个有魄力的皇上也就罢了,可是皇上没有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