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原来是我被抢了皇位(2/4)
可若是做得不好,被未来天子记恨,日后罢官闲置,甚至找个借口砍掉脑袋,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当今天子起于市井,人情练达,算是五代一位难得的明君,虽然后来投身行伍,但他对文臣素来尊重,轻易不杀士人和文臣。若放在前几朝,真正武夫当国,谁也不会拿这些文学侍臣当盘儿菜!为着一点小事,杀起文人来,照样人头滚滚,丝毫不会手软!
通过了姓名官职,行礼如仪,杨徽之问:“不知开蒙之时,千岁所读何书?可曾治过什么经史么?”
叶长庚是个24k纯西贝货,哪里知道柴宗训以前读过什么书?
“二位先生,皆为饱学之士,而小王,不过略认得几个字而已,哪敢说读过什么经史?”叶长庚最怕的就是这种文绉绉的对答,因为他肚子里没货。斟酌了好一会儿方道,“日后我也不用科举,与其皓首穷经,不如学些本朝的典章制度。你等既然带着校书郎的职务,不如回去收集一下前朝与本朝的史料文书,每日与我讲解一番。有道是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有二位先生从旁教导,想来小王必能有所裨益。”
他自以为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却不知道,杨徽之和赵邻几两人,当场就听傻了。
这口吻,这措辞,哪儿像是一个七岁孩童能说出来的?你确定不是在逗我们?
他俩奉命给准太子教书,当然不可能不预做准备,他们早已了解过了,这位年幼的四皇子,究竟是个什么成色!
天下之大,奇人异士多有,自然也不乏五岁就能赋诗,七岁就能读史的奇才。但四皇子是出了名的贪玩成性,念书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不在奇才之列,但凡他有一点早慧向学之心,只怕早就名动朝野了!
这一番话,必定是别人提前教好的,二人很快就在心中下了定论。
杨、赵二人年纪轻轻,能在一众进士里脱颖而出,当然不是那种死读书的榆木疙瘩,很快就把这些异常,全都归结为了官家的帝王心术。
顺其自然吧,有些事儿不能较真!
不得不说,脑补是个好东西,凡是不能理解的事情和现象,他们总会自己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当然,这也和两人的地位不无关系。
说好听点,二人是准太子的老师,说不好听,他们就是两台人形点读机,妥妥的临时工身份!
那些挂着太子太傅的宰执,又或者顶着太子詹士名头的大臣,才是正儿八经的老师!
所以,不论四皇子要怎么读书,他们都只有照章办理的权力。反正读史书又不是看春宫,谁也没规定,启蒙教学就必须从《论语》和《说文解字》开始。
两人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沉默。
至此之后,二人每天从史馆取来各种文书、资料,先由叶长庚选择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再由二人做出解释,并引申一些治国的道理。
两位年轻进士,很快就发现,眼前这位四皇子,真是人不可貌相。学起东西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特别是识字,简直是天赋异禀,基本上教一两遍就会,简直有过目不忘之能。数日之间,连各种公文他都能磕磕巴巴的读个不离十了,只是写字犹如鬼画符,而且经常缺失笔画,让人不敢恭维。
不学无术,成天混日子的叶长庚同学,一旦穿越,反倒过上了刻苦学习的苦逼日子。这他吗上哪儿说理去!
他原本就认识不少的繁体字,只要用心,十四五岁的年纪,学习能力肯定是远胜于七岁孩童的。这在两位先生看来,他当然是牛气冲天。但是,自己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叶长庚倒也没有把二人的夸赞当一回事儿。
其实,七岁的小皇子,读书只是个姿态,就算天天放羊,宫里也没人敢去逼他!但叶长庚心里,始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危机感,在这个陌生的时代,陌生的环境,他无依无靠,全天下都是他的敌人!他和这里的一切事物,都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
陈桥兵变,就像一把悬在空中的鬼头大刀,也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突然砍下。
他不得不抓紧时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