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于不寐西岭破谶言 楼伏连郊外候知己(1/3)
秦汉以来,出现了许多以预示吉凶祸福为好的巫觋。他们通过自身对天命运行规律的把握来断言常人的命运。从西汉董仲舒“天人感应”之论起,这种现象更甚。时人似乎很是吃这一套,这也给汉代的统治者进行思想管理时省了不少麻烦。
虽说如今谶纬之学随着东汉末年而衰落,可谁又能否认,只要有宗教思想存在的一天,这些所谓的“因缘结果”便不会有真正消亡的那一天。
譬如:路迦大师圆寂那晚开佛眼看到的东西。还譬如,于不寐离寺前贤清大师对他说的那番话。
那天,于不寐刚从路迦大师的无妄堂中出来,抬头便看到贤清站在寺内的那颗唯一的菩提树下立着,一身佛袍,修无量缘。
树影闪动之间,时间仿若回到了于不寐刚入寺的那天。
小小的垂髫少年穿着明显不符合身量的宽大佛袍,双手握的紧紧的,甚至泛出了白,一双眼死死盯着那辆远去的车马。明明是尚未长大的孩子,却是一身冷冷的戾气。
当时还是法华寺首徒的贤清看着这个刚刚成为自己名义上的弟子,轻轻牵起少年宽大的衣袖,将他带到寺内那颗不算挺拔甚至还有些许佝偻的菩提树前。
贤清缓缓蹲下身子,将于不寐握成拳的双手一根一根仔仔细细地拔开,慢慢抚平。
那一刻,小小的少年再也忍不住,没有掩饰身体的颤抖,和那声溢出嗓子的唔咽,泪如雨下。
挺拔伟岸的一寺长老和冷峻寡言的豪门世子就这么在树下坐了一晚。
谁都不知道那一夜发生了什么,只是从那以后于不寐在佛法修行之上增益长进,甚至于有了“道尽执着”“一夜拜师”之美誉。
谁都不知道那一夜改变了什么,只是从那以后于不寐对贤清大师敬畏信任,言听计从。
甚至于后来路迦大师要破例收他为徒之时,于家世子明显的表现出了拒绝之意,后来还是贤清再三表示,他二人之间且以姓名和长老相称,于不寐才跪下对着路迦大师行了拜师之礼。
针对此间情况,法华寺上下都没有表示出任何反感情绪。若要是别人在能拜入建寺大师门下之时如此这般,兴许大家会觉得此人是惺惺作态,
但是于不寐不肯拜师,那是真的不肯拜,不管你是地位多么超拔流俗还是佛法多么出神入化。只因,大家都知道于不寐是个一根筋的人。他太正直了,正直到认定什么就是什么。从不回头。
若非要在这两位大师之间寻一个区别,那就是于不寐都对二人行了拜师之礼,但是,他只叫过贤清一人为师父。
这大概就是信任与尊敬的区别罢了。
于不寐看着菩提树下的古稀老人,心中不由涌起一股敬意。他缓步沉稳走了过去,仿佛知道贤清是特意在此候着的。
“不寐啊,此番你离寺,也免不了一些俗事缠身”贤清转身随口道。
“遇万事都顺着自己的内心而来即可”。
“这一路上,饶是千难万险,百般阻挠,我也希望你不要停留,一直向前走下去。”
这些年,贤清一直将于不寐看在眼里。也不泛外人看于不寐没良心,只有他知道于世子经常会跑到师父的无妄大千堂中,一呆就是三天三夜。这孩子,从来都是有什么事都自己扛着,别人不问,他也不会提一个字。包括从那年秋天,他突然穿起了白衣之事。
一路上,于不寐一直在回想临走之前贤清对他说的一番话。不,更多的像是一种提醒,一种警告。
就这么想着,不觉已经到了洛阳城外几十里的西岭。远远看去,炊烟稀少、风和花香、绿峰青水,清幽僻静。骑马经过,飞鸟四散,虽说人烟稀少,却也显示出来那么一些不平凡的光景来。
虽说心里在想着其他事情,但是于不寐的脸上还是一如既往的淡漠神色,一身白衣烈烈鼓风,腰间的琉璃时有阳光投射过来,更显得夺目流光。
“啊——”
一声惊呼从于不寐前方的那片林子里传来。
听到这个声音,白衣男相周身明显一滞,又细想了想,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