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 迁移(2/3)
及先帝,他更有兴趣的是其他东西:粮食、木材、香料、药材……他对威尔斯洋行从南洋运来的货物更有购买yù_wàng。小威尔斯察觉到了这一点,也非常乐意满足他的这份yù_wàng。从欧洲运送宝石、香水、毛纺织品、钟表等奢侈品到大楚来,一年最多也就是走上一两回,固然可以赚得巨额的利润,但风险也是极大的。万里迢迢,途中风雨无数,万一不走运,翻了船,那可就血本无归了。相比之下,从南洋运昂贵的香料、木材、象牙等物来大楚,路途短得多,一年可以跑上几个来回,销售也更方便——因为内务府几乎都包了,他们吃不下的,京城里有大把的达官贵人排队等着买。
钟表、宝石、香水什么的,买过一次,就不一定需要买第二次,还有人特地研究着仿制。可是香料、木材等物,却永远都有人需要,买了还可以再买,尤其是木材,一买就是大批量的,整船整船地算,从来没有零散的小宗交易。更别说还有粮食了。去年山西临汾大地震,为了赈灾,朝廷紧急拨粮,各地粮食顿时紧俏起来,粮价一时高涨。皇帝就曾经命内务府寻找西洋、南洋商船,从南洋紧急运来了十几艘的粮食平粜,才应付过去了。也许内务府就是从那一次开始,才转变思路,示意西洋商行们改做南洋生意的。小威尔斯十分乐意配合,因此特地来问合伙人的意思。
赵琇听完小威尔斯的介绍后,想了又想。反正一样是赚钱,还有机会赚得更多,又对本朝民生更有帮助,她也没什么反对的理由。况且内务府既然有这样的打算,皇帝一定是知道的,说不定就是他的主意。她再反对也没有用。如今国内做西洋货物生意的也多了,为什么威尔斯家的洋行就能得天独厚,受到内务府青睐?还不是因为当年皇帝还是太子时。在江南遇险,他们送人北上,曾立过一功吗?皇家的大腿如此粗,怎能轻易放弃了?赵家在洋行是有巨额利益的。没理由跟钱过不去。
赵琇爽快地答应了小威尔斯的建议,只是有些舍不得西洋货物的巨额利润。皇帝不好奢侈品,不代表这个市场就萎缩了,如今国内还是非常流行洋货的。对此小威尔斯笑得很愉快:“不会放弃的,我们只不过是放弃自己运货而已。”
原来他早就打了如意算盘。打算在广州开设洋行分行。那边的西洋商船多,货物价格相对便宜些,但有很多零散来的洋商,在大楚并没有门路,除了将手中的货物用比较便宜的价格卖给大楚的中转商以外,没有其他销售渠道——当然,对已经可以为他们带来暴利了。小威尔斯打算利用自己商行与大楚皇家的友好关系,在广州收购各种西洋货物,然后运到京城卖给内务府或其他达官贵人。虽然利润相对摊薄了。可是风险却大为降低,因为最大的风险——海上长途旅行时会遇到的风浪——已经被其他人承担过去了。
他还打算在天津港口设立分行,作为商行在北方的经销商。因为洋商不能未奉召而入京,他们最多只能到达天津,就可以在那里与内务府的人进行交易,又或是另寻合作伙伴,将货物运进京城贩卖。小威尔斯野心勃勃,还想到要在东南沿岸各个大中港口都设立分行,这样他在广州收购到的货物,就可以由海路运到天津。就连往南洋运货的船队,也不愁路上的补给了。
这是一项大工程,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实现的,要付出的成本也会很高。但赵琇还是很欣赏他的进取心。只要他没妄想损害赵家的利益。他越是精明能干,赵家越能得利。赵琇自然是盼着合作伙伴越精明越好的。不过眼下,饭得一口一口地吃,路也得一步一步地走。她劝小威尔斯不用太急,横竖各个港口如今发展得颇为繁华,船队靠岸。也不愁找不到补给。
小威尔斯谦虚地接受了赵琇的建议,决定先在天津、广州两地建分行。至于南汇的商行,恐怕以后只能作为中转地使用了。他认为天津与广州的商行更有资格发展成为总行。
赵琇对此不置可否,与他商量了些细节,就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