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小试牛刀(1/2)
十月的渭河平原逐渐进入深秋时节。灰蒙蒙天色似雨还晴,不同于几日前经过满眼的并州金黄,而是一整片一整片的绿,一片一片的麦田,新麦苗刚钻出地面,嫩的让眼前一亮,在温暖阳光的照射下,远远的就可以看见麦苗尖上挂着晶莹的露珠。
清晨的时候,总会有一层薄霜,像洁白的盐粒铺满了地面。驿路两侧一窝窝荒荒草,才能让人感觉到已经是秋天了,它们干枯发黄,认命般病恹恹的躺在那里,等待冬天的到来;草丛间或闪现几株枸杞,晶莹剔透的红珠在青绿的枝叶衬托下,却是赏心悦目。
河边,一丛丛的芦苇在摇曳着,芦花轻轻飘飞,在空中曼舞,向着天际迤逦而去。偶尔有水鸟的几声鸣叫,在茂密的芦苇荡中,根本看不到它们隐藏的身影。
些许粗壮的泡桐树,高大的白杨树,仿佛力士巡逻一般,俯视着一块块方方正正,平平整整的阡陌。向远处眺望,苍莽的大秦岭,宛如一条巨蟒蜿蜒曲折,绵延千里,横亘东西。
越往南走,天气越暖和,而李惊澜的脸越冷。
过了渭南,接到太子的一封书信后,李惊澜就没有再笑过,哪怕裴小环极尽所能,也无法使哥哥脸上露出哪怕一丝一毫的笑容。害的一凡小和尚的小光头不知道被拍了多少遍。
难得的是,小和尚也不生气,直待裴小环打累了,两个人躺在车辕旁一头一个,胳膊肘支着脑袋,望着苍天白云,巍峨秦岭,怔怔出神。
林让的身体已经恢复的七七八八了,看到李惊澜一日比一日更黑的脸,也禁不住过来打探,李惊澜知道回京也就是几天的事了,也不瞒他,大致说了一下,林让这才知道他和那个大秦最“臭名昭著”的胖子之间的关系,对于一知半解的事情林让无法判断是非对错,只能安慰,书院是很乐意老夫人过来做客的,毕竟在他心目中书院就是最大的净土了。李惊澜苦笑着说,谢了,母亲哪里都去不了,去到哪里就会带来大麻烦,这是规矩。
林让认真的想了想,不禁有些丧气,的没错。今时今日,孤零零的貌似风雨飘摇的李府却是最安全的地方。
两个人相对无言。
几个弟子从远方转了回来,满面疑惑,过来拜见夫子和教习,请教了几个问题,林让看看天色,把其余的弟子也都叫了过来围成一个圈,席地而坐。
在附近几个村子探访民情的几个弟子汇报了一下民计民生,让他们失望的是原以为富庶的渭河平原,百姓的日子,并不像满目丰收的景色一般甚至比贫瘠的北境还要困苦,老百姓对官府的抱怨就在所难免。可是问到其中细节,却说不出如何。
想起半月前在各个官府县衙驿站的丰盛,众弟子总感觉那里有蹊跷。
林让等弟子们说完,才把官府淋尖踢斛,折色火耗,谎报恳田的种种劣行抖搂出来,尤其是淋尖踢斛这个直接关系到农夫收成的具体做法,更是细细道来,听得一众书生瞠目结舌。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你们不知道”李惊澜提着一根枯枝在地上随意划拉着。
“可是,弟子一直以为所谓贪污,乃是官员对上拨银子的克扣,中饱私囊,没想到大头却在这里,这不是绝了老百姓的生计”
“你们以为呢官员们用老百姓的生计换自己的升机,自古以来都不稀罕,不得已揭竿而起的故事听的还少”李惊澜歪歪脑袋,不屑的说道。
“这般做派,岂不是坏了我大秦江山社稷,圣上可曾清楚”
“你们读书读傻了吧老百姓填饱肚子就算天下太平了,前朝末年,六国纷乱易子而食,才有了不得已的农民揭竿而起,如今当今圣明,就算下面官吏盘剥,至少也有几个铜子落袋为安,哪里能威胁到江山社稷老百姓感激还来不及呢”
“夫子,林教习,这”
李惊澜原本想把那句“君王最愚昧,百姓最无愧”交出来,可突然又觉得为时尚早,就说了一句“自古百姓最愚昧”,让众弟子去琢磨。站起身来,向不远处的河边走去。
林让望着那个消瘦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