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温家阿四(2/3)
阿灿一时间犯浑,和姐姐吵起来。好在卢灿经历上次事情后,性情似乎变了不少,还真的从大裤衩的兜中掏出一个钱包,将今天的货款全部交了出来。
田婶点了一遍,又看到卢灿钱包空空如也,忙着抽出两张,还给卢灿,“我保管三千五,给你留两百,省着点花。”
顺着文武庙的台阶,转上摩罗街,卢灿的脚步稍稍放缓,看向两侧的橱窗,那里面摆放着各种艺术品,堪称玲琅满目。
提到香江,人们总是记得电影、金融或者地产,其实香江的艺术品产业一直非常庞大,庞大到难以想象。
1978年香江电影年度总票房刚刚超过两亿港元,可香江的艺术品交易报关总额超过了六亿港币,足足是电影票房的三倍,这还仅仅是海关报关数额,如果加上岛内销售还有走私途径的呢?那绝对超过十亿港币。
这庞大数额中,超过八成的业绩是由全岛一百四十七家正规店铺、四十三家典当铺以及十六家拍卖公司所贡献的(1978年港岛艺术品交易数据)。
香江一直是华夏艺术品外流最严重的前沿阵地。
只说一组数据大家就能明了:从1982年开始,东瀛商团或者私人家庭,每年都要从港岛买走超过十亿港币的艺术品作为投资产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中页。最高峰出现在1991年,当年流向东瀛的艺术品报关数据为一百三十二亿港币。
摩罗街两侧的正规店铺,生意好得难以想象。所以,即便是法定时间早已经下班,但两侧店铺依旧灯火辉煌,人影绰绰。
卢灿很轻松认出,刚才路过的一家店面,橱窗上一队如同列兵式的佛首,正是来自于吴哥寺的金刚佛头。而对面这家橱窗所展示的铜鬲,则是来自内陆周朝的礼器——二十年后绝对的国宝级文物。
七十年代的香江,华夏文物不值钱,黄金标出草根价!
翻了翻钱包,里面只有田婶留给自己的两百块。卢灿摇摇头,还是没钱啊,如果老子有钱,他么的将香江文物商店全部抄底,三五年下来,妥妥的一家世界一流博物馆。
黯然一叹,脚步加快,摩罗街这种正规店铺,并不适合现在的自己,还是去乐古道吧。
穿过小巷,向西步行十分钟,来到一片平房区。这里是香江艺术品交易区的延伸——乐古道,这里生活着众多以摆摊售卖艺术品为生的小摊小贩。
如果说荷里活道像九十年代的报国寺、摩罗街像琉璃厂,那么乐古道则有些类似早期的潘家园,无序、杂乱,小商小贩的天堂。
乐古道两侧是低矮的平房,沿街两侧堆满了半人高的平板车。这种平板车中间是轱辘,前后各有两个支架,拉开支架就成为摊位,收起支架则就成为简易货车。
整条长五百米的街道,只留下容许两三人通过的仄仄小道。幸亏阿灿很瘦,如果以郑胖子的身材来这里绝对要小心翼翼,否则极有可能将摊位撞翻。
摊位后面的平房,被这些小商小贩租赁下来作为库房和生活区。
乐古道,卢灿以前也来过这里,不过那时他是和同伴们一起来收保护费的——这一片是属于“和字堆”的地盘,每辆平板车每个月要交二十个大子(二十港币)。
和字堆提供的保护主要有两种,其一是通风报信——有市政管理人员来排查,和字堆有义务提前通报给这些商贩;其二是保护这里的商贩不被其他组织欺负。
最近乐古道不太平。
义安公司想要这条街,与和字堆爆发了两次大规模械斗,他受伤便是因为此事。
太阳还没有完全落下,整个乐古道被汹涌的人流挤满,这是一天最后的黄金销售时刻——很多下班的白领都愿意顺路过来逛逛。
街道上空充斥着各种怪味,有浓郁的汗味,有作假文物所散发的化学药剂味,文物特有的土腥味,还有刺鼻的铜锈、铁锈味,混杂在一起。
以前一直在这里收保护费,所以认识卢灿的人还挺多,一路上阿灿哥、灿仔的招呼声不绝于耳。
“阿灿,你怎么又回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