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农村减负伊始(1/4)
ps:我不晓得这章节能不能发出去。真正减负的起因,差不多也就这样了。
巴蜀之地,自古就被称为天府之国。
尽管经过了清末明初的动荡,人口还是与日俱增。可以这么说,巴蜀省,特别是在蓉城平原一带,人口密度不下于全国人口最密集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人口一多,包产到户就很不利了。
譬如在巫山的老家巫县,一个人可以分到两三亩地,而在蓉城平原,人均就三四分地。
三四分地能做什么?在地广人稀的地方,也就家里的菜园子。就是巫县,家家户户的菜园差不多就半亩地。
关键的关键是,农村的各种赋税繁多。
没有农村经历的人不晓得,在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民苦不堪言。
为什么那么多农民走出家门,要到沿海一带打工?很简单,收入的问题。在工厂里做工,不需要多好的技术,一个月挣的钱,相当于农村一年的收入还多。
在这个时空里,沿海逐步开放,厂子里还是需要农民工。但是,这个年代的农民工需求数量,没有几十年后那么大。
其他的不说,就像建筑行业。和风有大量基建工程,全国各地的建筑公司纷涌而至。
很简单的道理,老百姓手里没钱,政府的口袋里也就没有钱。没钱,自然工程就少,好多地方的建筑公司,连基本生活费都发不上。
建筑公司本身的劳动力都养不活,谈什么给农民工工作机会呢?
于是乎,绝大多数的农民,还是被限制在土地上。
却说任寿县。位于巴蜀盆地南部,巴蜀的丘陵地区,幅员2606平方公里,辖60个公社、568个大队。总人口162万人,是巴蜀第一、全国第三人口大县。
在这片热土上,诞生了后唐诗人孙光宪,文武双全的宋宰相虞允文,东方梵高石鲁、著名画家冯建吴兄弟和新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之一黄汲清院士,历代人才辈出,教育兴旺发达。
想想吧。面积还不到巫县的一半,却养活了巫县五倍多的人口。既然是巴蜀盆地,肯定有很多丘陵,不适合耕种。平均下来,每个人的土地还不到三分地。
然而。这里的农业税和农村提留,比其他地方都不会少。被限制在土地上的农民苦不堪言。
偏生这里的官员对于收取农业方面的钱非常积极。农民家里没钱,就把猪圈里的猪仔,家禽全部拿走了。更有甚者,把老百姓的房子扒了,瓦片和木头拿出去卖钱抵债。
就是在解放前国党政府的赋税繁多,也不过如此。
在任寿县有个宣传大队。是特殊时期改的名字,原本叫尖山大队。
特殊时期一晃六年过去了,这里的思潮,却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一句话。上面的政策,肯定是要一丝不苟地执行,至于农民的死活,与官员何干?
就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艰难。
张老实是宣传大队一个本本分分的农民,就是因为这人为人太实在,外号就叫张老实,真名反而没有人叫了,甚至不少熟人都不晓得他的名字。
农历的四月份,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张老实家已经揭不开锅了。
农村没有娱乐活动,每天晚上夫妻也就那么点儿事儿,孩子越生越多。后来实行了计划生育,张老实家已经有了六个孩子。上面还有双亲,下面六张嘴巴,家里十口人,就依靠两亩多的土地来维生。
“他妈,你别着急!”张老实把旱烟袋在凳子上磕着:“我昨天在地里看了,洋芋都快半个鸡蛋大小,挖出来还是能够把生活糊过去的。”
“也就只有这样了,到处都一样,借粮食都借不到。”张妻才刚过四十,眼睛因为过度的劳累,失去了光泽:“挖吧,总比饿死强。”
天刚蒙蒙亮,张老实就背着背篓拿着锄头出发了。
每个人都有自尊的,农民也一样。他怕天亮后被乡里乡亲看着,脸上臊得慌。
挖开这些连花都没开的土豆,张老实的心里特难受。要知道成熟以后,土豆至少能够顶两三个月粮食。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