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走访移民区(2/4)
不转正,对巫书记来说,不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嘛。不对,他马上想到了另一个问题:“书记,这些农民他们的文化程度都不高。”
“我倒是想给夏孜盖派一些大学生过来,可惜整个县,目前也就哈斯琪琪格和我是。以前的大学生,都不晓得还能不能用呢。”巫山失笑:“基层工作,本身就是处理这些琐碎的事情,更注重能力,与文化程度关系不是很大。”
换一句话说,给他们一个跳出农门的机会,今后能走多远,就需要自己不断去奋斗。在工作中,你想要去进步,读大学什么的,县委当然支持。你想原地踏步,谁也没办法。
“什么?”孟和听完书记的话,也很惊讶:“还要迁移?”
当年,内地和这里的老百姓相互对换,移民工作足足让杨太烈书记折腾了一年。
其实,那也是内部不团结的原因,搬迁和接收,并没有这么大的工作量。
阿格弯呼勒呼大队,在和风县的最南端,紧挨着一八四团。
全村的农民,不晓得当初的杨太烈是怎么想的,全部聚集在一起。
当然,各地的老百姓杂居,也有一个好处,后代说话,都是清一色的普通话。
这里的大队书记,也是移民中的一员,叫胡满金,原陇甘省人。
没有从政以前,特别是另一个时空,巫山想得很简单,总觉得当官的应该到最基层去,和老百姓打成一片。
如今,他才明白,这不过是一句空话。
正是这些最基层的官员,他们才最了解本地的情况。
从生产队长到大队书记,他们对本生产队本大队的情况了如指掌。
诚然,偶尔也有一些动机不纯的人。当上了大队的领导职务。
但那毕竟在少数,只能靠不断完善的监督机制。
和风真的好穷啊。夏孜盖整个公社,没有一辆汽车。
唯一的三轮摩托车,派出所不时出警还得用。
因此,这些日子,孟和的交通工具就是永久牌二八圈的加重车。
好在这里的路比巫山老家巫县的好了太多。
要是在那边的泥泞路上骑车,下雨天一不小心就陷进泥窝子里,人啪嚓摔地上,车子和人都是泥水。
今天有书记的顺风车,他自然高兴万分。直接指着路到了胡满金家。
!”胡满金手里提溜着两个嫩玉米。咭嗒着拖鞋。挽着裤腿。“快屋里请!”
他的口音,自然带着很浓的陇甘方言。
“胡书记,咱又见面了。”孟和笑着点了点头:“这是咱县委巫书记。”
“啊?巫书记好!”他双手迎了上来,两个嫩玉米还在手上。
“胡书记。今年的收成如何?”巫山正看着四处绿油油的庄稼,转过身来和他握手。
“哎哟,你看我这个人。”胡满金赶紧把手里的嫩玉米棒子扔地上,在身上擦了擦双手。
“巫书记,山药蛋产量比我老家高多了。”胡满金憨厚地笑着:“玉米就比较麻烦,光长杆儿,棒子小,只适合大人小孩儿吃甜杆。”
“山药?”巫山怀疑地看向孟和。
“啊,书记。他说的山药蛋就是土豆。”好在孟和与他交谈过,还能客串翻译。
“这里的土质,应该很适合土豆的生长。”巫山摸摸鼻子:“玉米的长势好,是不是因为土质太好?你们追肥了没有?追了几次肥?”
“我们大多沿袭在老家的耕种习惯。”胡满金不好意思地挠挠脑袋:“玉米拔节的时候施肥一次,上坨的时候。再施肥一次。”
“是政府的工作做得不好。”孟和马上承担责任:“让农机站的同志,来查明原因。”
巫山不由在心里暗叹,自己的和风之路,并不平坦啊。农机站,又有几个真正懂农机、农技的?才帮一八四去培训农技人才,和风该怎么办?
“胡书记,今天和巫书记一起来,就是想和你探讨一件事情。”说着,孟和把牧民要来这片地方,乡亲们搬迁到旁边地势稍高的地方去这种构思告诉他。
“人们都说故土难离,我们早就离了。这里也没多深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