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第 19 章(1/3)
待柳信廉走后,陈招喜拆了礼盒,除了四色糕点、八匹彩帛,并四只银光闪闪的船形银庭,底部錾刻了“王”字,竟是官银。银庭倒还罢了,只做收藏或打做饰品、器皿用。最重的当数四匹彩帛。
大唐建国初沿用隋五铢钱,高祖时造“开元通宝”,一直沿用至今。大唐以铜钱为主要流通货币,一千文钱为一贯,即一缗。一文重一钱,而一缗周日重六斤四两。交易金额较大的,比如五缗钱,竟要搬三十二斤重的铜钱。因此大于五缗多以丝帛做交易。
《唐会要》卷八八中所言:“绫、罗、绢、布、杂货等交易,皆合通用。如闻市肆必须用钱,深非道理。至今后,与钱货兼用。违者准治罪之。”
同样的丝帛,不同原材料、不同手工制成,价格差异巨大。因此大唐为保证丝帛的质量,对丝帛管理极严格。一是官营纺织业,二是通过户籍管理保证对民间丝帛产品的获得,三是必要手段保证纺织品质量,四是对纺织业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官营纺织业实行工匠征集制度,不同于其他徭役可“纳资贷役”。在官府服役时不许隐巧补拙,避重就轻,“其巧手供内者,不得纳资”,有缺“则先补工巧业作之子弟”,即手艺好的匠人,不能“纳资贷役”,一旦有人员缺口,先补熟手。
户籍管理规定“每岁一造帐,三年一造籍,州县留五比,尚书省留三比”。又规定了匠人服役时间与丁同等,提高了工匠地位。官府直接收购非服役时间匠人织造的丝帛。
帛作为货币,产品质量是必然要求。官营纺织采取工匠培训制度,“教作者传家技,四季以令丞试之,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通过工匠培训和考核制度来保证生产质量,通过产品实名制度来建立产品质量责任追踪制度。同时制订样式作为生产标准,作为考核工匠的依据及验收调物和税收物的标准。并为市场交易时买卖双方参照之商品质量依据。地方专供的织锦户也必须严格遵照官样,并禁止民间私自生产和销售。
《唐律疏议》卷二六《杂律》规定:“行利赃重者,谓卖行滥,短狭等物,计本之外,剩得利者,计赃重于杖六十者,谓准盗罪。一尺杖八十,一匹加一等。计得利一匹一尺一上,即从重科,计赃累而倍并贩卖者,亦如之,谓不自造作,转买而卖求利,得罪并同自造之者;市及州县官司知行滥情,各与造卖者同罪,检察不觉者,减两等,官司知情及不觉,物主既剔,各须类而倍论。”
通过一系列法律和政府命令等形式,大唐保证了帛为所有人所接受的货币。因此也影响了纺织业的飞速发展。
《唐六典》卷三七《户部尚书》。曾把绢产地为八等,一等宋、亳;二等郑、汴、曹、怀;三等滑、卫、陈、魏、相、冀、德、海、泗、徐、博、贝、兖。兖州也是绢的重要产地,只是柳湾镇虽属兖州,且土地肥沃,于桑树却是养不好,只能种些白叠子,织些白叠布,却不值钱,只能自用。
这四匹彩帛光看其成色,就知非是兖州自产的,而是宋、毫所产的一等绢。看上去光洁绚丽,并不是常见的绞缬印染法,而是采用了夹缬印染术,印染图案花纹对称,又不易脱色,触之柔软爽滑,手感舒适。
一匹兖州自产的帛,价值一缗钱,此四匹帛,视其价值每匹布当换两缗钱。八匹就是十六缗钱。便是如今“陪门财”要价日高,十六缗钱也足够娶妇了。柳家此次谢礼可谓大手笔。有了这笔钱,就姐弟两现在的消费水平,便是坐吃山空,也够吃几年的了。
彩帛虽觉得价值过高,但柳信廉上门言辞凿凿,直道救了外孙一条腿回来。官家少爷的腿自然金贵,既送做谢礼,陈招喜便笑纳了。至少陈招财开蒙上学的束脩,这两三年都不用愁了。
待入了伏,李福的母亲柳十二娘,来探望儿子时,还专门随了儿子来探儿子的小友,柳十二娘是个温柔的妇人,涂了铅粉胭脂的脸,只称得上清秀,挽了半翻髻,只插一只象牙梳子。说话细声细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