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6.第886章 拨乱20(2/3)
的重镇魏州一代。虽然他这一手饶是玩的巧妙,但是却令我和手下参事团更加疑惑和不解,按照此君一贯的作风和手段,都是相当惜身爱命而一切以保全实力为上;
什么时候变得如此不顾一切全力与赴的胆大敢为了,又是谁给他如此得底气和信心的保证呢。
我隐隐有种事态逐步滑出手中掌握,和视野所能的错觉,特别是在二次北伐开始之后,这种难以掌控的感觉,就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明显了。
虽然外部有所不靖和出乎预料,但是内在治理基础和内政功夫还是得继续打好夯实的,比如建设有淮东特色的官僚体系和行政制度。
韩非子里有句话说得好: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
自古而今,哪怕是后世现代被戏称为资本主义最后堡垒的****,也莫不过是走在如此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之上。
而作为淮东行政系统的一大特色,就是从基层出身的官吏到中上层部门的主管,绝大多数都有或长或短相应任教的经历和过程;
而作为官办联校出身的学员们,例行见习和实践的项目当中;也有一项是雷打不动的,分派到基层去充当教员,或是在劳役营和编管地,进行流动性启蒙普及,名为“接地气”的特定安排。
如此轮番下来的一个好处,就是将原本可能存在的地域乡党情节给打乱冲散,但是同样也造就了新的群体和问题。
比如这一次,
随着杨再兴在新罗藩的征讨,大批财帛和物资已经通过海路源源不断的送回到淮东来了,光是其中具体变现的财货,就已经在账面上积累到了十七万缗。
而且还可能继续增加下去,正所谓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的典型好处,只是也是一笔短期维持的外快和进项而已,并不是可以长久保持的常态。
因此,为了争取这一笔正常计划外的预算和项目,除了各级官府和部门内部各显神通的表功和请款之外;就是肃反委员会和设统调那里,形形色色匿名和实名相互举告的事件,一下子变得多了起来;
虽然其中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大事件和严重事态,主要是某地某处或是相应管辖下的,怠工偷懒、效率低下,管理不当,保管不善,资源浪费之类的细节和毛病。
只是在这个背后,未尝没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其他意味和背景。按照淮东体制下某种末位竞赛式的评比惯例,在日常事务中表现失格太多的部门,自然在申请追加款项和其他投入上,要处于劣势和被忽略的地位。
当然,我心中有些了然了,这就是所谓的部门利益之争,已经有所苗头了。随着淮东政权的摊子铺开,各种职能分工和基本构架也日趋完善,因此,在有限的资源和投入面前,各个部门开始以自身角度出发,强调自己的重要性和期望获得更多的资源分配,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对待同样事情的立场上,当然都是希望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给做出更多成就和业绩来,才能名正言顺的争取更多的投入和资源。
比如军事部门希望武力能够解决的问题,自然能够建立更多的功勋和获得战利品,而外交部门则希望通过交涉和斡旋,以兵不血刃的达成目,未自己赢取声望和成绩那是最好了。
同样,随着日后掌握的资源和底盘的扩大,在经济领域,在文化领域,自然也有如此亦然的倾向。
这既有良性竞争的积极一面,也有积重难返的不利一面。关键看如何的调剂和运用。
后世的外交部,为什么会被叫做外卖部,国台办,会被戏称为跪台办,也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一个大型部门世代沿袭下来,相应产生的传统利益循环,也让一些人产生了阶级固化式的错觉和根深蒂固的本位主义。
因此,宁可在部门政策具体执行上,背离大环境的趋势和继续顽固抱残守缺,乃至不惜牺牲国家整体的潜在利益,和违背事物发展的基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