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极品谋士游三国》

ABC小说网(abctxt.cc)

首页 >> 极品谋士游三国 () >> 这个就是从网上抄来的帖子,分析的很透彻,建议看看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abctxt.cc/112959/

这个就是从网上抄来的帖子,分析的很透彻,建议看看(2/8)

尖了脑袋的。但实质的军事联盟却是“日置酒高会”,也就是公款吃喝。真正打的只有孙坚和曹操——也正是这两家,才各有“三国”其一的(刘备纳时候还是个县长)。从这一点来讲,曹操与那些人的比较,做事情要务实许多。或许袁绍还想玩“军事威慑”的把戏,但无论如何,其实他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还真达成了——董卓逃了!董卓逃是心虚,但他没忘了了挟持了小皇帝一起逃。这下“盟军”来了精神,自欺欺人的以为斗争已然胜利——本质是脸面捞足,实力未损,至于皇帝的安危,那“再议”吧。至于曹操,此刻大概也学到了点什么,因为大致我认为从荥阳回来这一刻开始,曹操再也不会将“天下为己任”说得那么冠冕了。

小皇帝被挟持到了长安,袁绍他们拿董卓没办法,却又想出个馊主意——立刘虞为帝。凭空捏造的东西实在没多少说服力,刘虞本人也不会答应,结果此事不了了之。其实我看袁绍非要立一个刘虞为皇帝的动机无非是便于自己控制,可惜此事实在信服度不高,但同时也看出:袁绍对于皇帝这面“旗帜”的作用是多少有点认识的。

对于袁绍对待“皇帝”这个问题上,袁绍也一直为后人诟病。认为这个是他“多谋少断”“见事慢”的一个证明。这里有些东西要说说,袁绍还是有几次的机会去“迎取”汉帝的,但最终这个事情没有搞成,这个是有内外因的。第一次是他的手下沮授提出的,但那时候袁绍和公孙瓒正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说来袁绍的确分身乏术;第二次的机会比较好,正直李榷郭汜内讧正酣的时候,这个时候袁绍除了和黑山贼打,相对比较太平。但最后袁绍内部讨论下来的结果居然是“算了”。这个决定是让后人拿来证明袁绍无谋的主要证据之一,因为研究讨论的结果是那么的“弱智”:一、汉王朝已经苟延喘喘,病入膏肓,没必要扶持;二、有了皇帝麻烦,什么事情都要“请示”。当然一方面可以看出袁绍集团政治见识的普遍“低下”;另则有一些想法在袁绍集团内部来讲,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我认为,袁绍是有“大志的凡人”,认为汉朝没用了,所以袁家有取代之心(底线可以另起炉灶),可见其有大志;从实际使用效果看,皇帝在袁绍手里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不象在曹操手里,是为“雪中送炭”。因为袁绍本身所具有的身份立场,使得他不会和一些政治名流产生很深的矛盾,但曹瞒却一贯被“冠”以“阉孽”寒族,有了皇帝这面大旗,他曹瞒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启用这群“士族”分子,增加其本身的政治号召力。至于说“以令不臣”,这个理由是不充分的:大家各据一方,凭实力说话,天下谁在乎谁有皇帝的“圣旨”?曹操可以拿圣旨来吓人,袁绍一样可以用“衣带诏”来反击(陈琳的檄文就是一证)。说这个“圣旨”在这方面有多大用,那是骗“迂人”的。看来皇帝这张牌天生是给曹操准备的。同时也看出,袁绍集团是早就构思自己“军阀自立”的政治目标(最早的恐怕是刘焉)。

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就是(大致是在“反董联盟”的时候),有一次,袁绍问曹操(有点大哥问小弟的意味)“如果这次‘黄’了(反董),你有什么打算?”

曹操很谦虚地反问:“大哥你有什么打算?”

袁绍的回答(原话)是:“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

曹操则回答:“吾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我不知道有人怎么凭此就可以看出两人之间的差距:一个胸怀天下(曹);一个目光短浅(袁)。这个看法我十分讨厌,我认为就是:当时袁绍看问题说话比较实在,没有存心计;曹操则比较滑头;同时也应该了解,当时袁绍已为渤海太守,他将目标定在河北很现实,而曹操有心计,再说他的先天条件没有袁绍好,以后的很多事情也实在说不清楚。大致十年之后(官渡之前)我们再来看,袁绍已经顺利

状态提示: 这个就是从网上抄来的帖子,分析的很透彻,建议看看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