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好戏连台(上)(1/3)
杨铮与黑娃、栓子赶到州城,刚入州署辕门,就见衙门口黑压压一片全是人,一直延伸到了照壁跟前。
栓子惊道:“咋这么多人?”
黑娃道:“咱们怕是进不去了。”
杨铮道:“想办法往里走吧。等会要是走散了,你们就在辕门这等我。”
三人到了跟前,杨铮仗着身小灵活,顺着八字墙溜到门口。只见门前并无值守差役,一副任人进出的架势。他侧过身子,从人缝中钻了进去。黑娃和栓子跟到这里,再进不去了,只好尽量往门口凑。
杨铮进了大门,方见里面甬道两旁有许多衙役,把守住了通往东西两边的门,但并不禁人前行。他矮着身子,一路溜进了仪门,慢慢蹭到了靠前的位置。
就见人群前方站着一排衙役,手中横执水火棍面向众人,将观审百姓与大堂间隔出了一片空地。但在衙役身后还有一些人,均作书生装束,熟识的吕成亮、赵澍坪、胡忻等人都在其中。
士为四民之首,自然不能与寻常百姓挤作一团,那样便有失体统了。要不怎么说功名重要呢,就连看个热闹都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待遇。
大堂内两排衙役分列两侧,州同知祝豫高坐于上。他身后站着一名胥吏,正是刑房周司吏。公案右侧有一小桌,桌后坐着名书吏。在公案正下方,偏左一些站着三个农户模样的人,右边隔着一点距离跪立着一人,看身形应是古常勇。
虽说在此案中古常勇是被告,可还未审出结果,那三名农人已不知因何免了跪,这般区别对待,实是有很强的心理暗示作用。再加上一大帮不明所以的围观众,杨铮觉得州同知此举实是包藏祸心。
晌午古常勇被传进州署问话,下午就开堂审案,纵然消息传得再快,远处诸里的农户也是来不及过来听审的。所以围观众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城中百姓,这一点从衣着样貌上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来。
虽说“杨古井”之名在秦州已近乎人尽皆知,可城中之民却大都未曾见过,与他们更无直接利益关系。但是在这种场合,他们却可以代表所谓的“民意”。若是被人操控利用,只须官老爷稍一煽动,古常勇的下场就惨了,纵然挨板子也只会听到叫好的声音。
不过七八天前杨铮就给古常勇提过醒,昨日又让栓子、黑娃来送了口信,古常勇应当已有了相应对策。
另外最前方站着的秀才们也不单是来看热闹的。今年的秋种,他们家中的田地多少都受了些“杨古井”的好处,与自身利益相关之事,自然就会格外上心一些。必要的时候,相信他们会说几句公道话。
忽听“啪”地一声大响,原来是堂上州同知拍响了惊堂木,并又喝道:“将物证带上来!”
杨铮心想:“原来才刚进入正题,方才一直在扯皮么?”凝目细看那祝豫,见大约五十多岁,仪表倒还端正。这位二尹是国子监出身,做到州同知基本已经到头了,这般所作所为真不知所谓何来。
不多时数名衙役抬了一堆东西放在大堂地上,院子里的围观众顿时伸长了脖子。
杨铮见那些东西确是“杨古井”的样式,有几个筒壁上已经裂开了,裂缝为直线状,便知绝不是古记铁铺所制。最早所制的几个直缝“杨古井”均在赤峪里,之后打制的均为螺旋管壁,不可能有这样的裂缝。
祝同知指着下面问道:“刘三娃,这些可是你们所购的杨古井?”
一个农人答道:“正是。”
祝同知道:“因何不能用了?”
那刘三娃道:“有的是筒子裂开了,有的是上下摇不动了,打不上水来。”
祝同知道:“你们购去多久之后不能用的?”
刘三娃道:“这些坏了的杨古井,短的只用了七八天,长的也不足一个月。”
大堂外的围观众听了,纷纷小声议论起来,响起了一片嗡嗡声。
祝同知一拍惊堂木,喝道:“古常勇,你还有何话说?”
古常勇道:“草民冤枉。”
祝同知道:“你有何冤枉,堂上之物难道不是杨古井么?”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