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蜈蚣桥(1/2)
在整个搭建的过程中,徐景行真的完全没有使用任何固定工具,钉子、绳索、套扣统统没用,那些原木也没有做任何处理,就是打了个架子后把那些原木给一层层的叠了起来。
别说老白这些木工有些狐疑,连安心都有点不太明白,“师父,这是什么原理?看着有点熟悉,但又想不通。”
“你啊,亏你还是个高中生呢,连这都看不懂?”他笑着在安心脑袋上敲了一下,然后开始解释这其中的原理。
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最基本的物理原理,涉及到一丁点杠杆原理而已。如果说单纯的解释原理会比较抽象的话,大伙儿可以看看那些喜欢叠硬币的人是怎么叠的,用硬币一个压一个,完全不使用胶水等辅助工具,可以用硬币叠出很夸张的规模和造型。
其实原理都是一样的,而且叠原木更简单,因为原木更长,在杠杆原理中可以发挥出更强大的支撑力,只要找准着力点,搭建起来要多简单就有多简单。
当然,这不是他原创,而是这一带就有类似的建筑,只不过大多是桥梁一类的而已,最典型的就是木拱廊桥。
木拱廊桥也被本地人称之为“蜈蚣桥”,因为桥拱是用圆木搭建的,一根根并排伸开的支撑木有点像蜈蚣腿,所以有了这么一个形象的绰号。
在柯城南边的泰顺县,就有许许多多的廊桥,号称是“千桥之乡”“浙南桥梁博物馆”,而那许许多多的桥梁中,又一部分采用的就是这种纯圆木搭建的木拱结构。
这种结构的桥梁做工简单,找几根圆木过来,有个懂行的老师傅指点,半天就能搭建起来,拆卸维护也方便,非常适合民间建造使用。最关键的是,这种结构的桥梁其实相当结实,只要不是洪水来袭,只要不遭受人为破坏,在原木腐朽之前就一直能用。
就在“千桥之乡”,还有一些明清时期的木拱桥在使用,其中座明代建造的兰溪桥的单孔跨度更是达到368米之长,几乎到了木拱桥单孔跨度的极限,而且到现在还保存完好,完全可以保证人们的日常出行。
除了兰溪桥,还有泗溪姐妹桥、三魁薛宅桥、罗阳仙居桥、筱村文兴桥、三条桥等三十余座木拱桥保存完好,其中的三条桥年代更为久远,是南宋时期绍兴七年建造的。
而这还只是泰顺一县的数量,如果扩展到整个江南甚至把西南地区也算进去,木拱桥的数量就更多了。
当然,用这种原理来盖房子,倒是比较少见,因为用圆木建造的房子毕竟不是久居之所,而且一般人也不会建造。原理虽然简单,但想把原理应用在实践中,却没那么容易,因为理论跟实践之间的差距太大。
徐景行解释的通透,安心也能听明白,但看着一根根木头,依然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而且真让她动手,她保准还是晕乎乎的。
知易行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也就两个小时的功夫,一切准备完毕,徐景行指着之前搭的架子笑道:“好了,可以开拆了。”
“真拆啊?”老白有点担忧的问。
“当然,这有什么好犹豫的?”徐景行反问。
“可是,我是说,这些木头垒这么高,万一塌下来,会压死人的,”老白望着颤颤巍巍的圆木房有点心惊肉跳,他的担忧不是没道理的,这刚搭建起来的圆木房看上去完全是靠下边的架子撑着,一旦拆掉支架,随时都有可能塌下来,不算下边的,光是房顶排列着的几十根原木砸下来,就能把人砸成肉泥。
徐景行见状,嘿嘿一笑,直接走进去自己开始拆卸,他的力量大,不大会儿就拆掉了一大片。拆掉支架,那些垒到三米左右高的原木猛然一沉,像是随时都会塌下来一样,一种木工惊呼一声就要冲过来救人,但是下一秒,看似可能会坍塌的圆木房反而稳固下来,在原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整体结构反而更加稳固。
这个时候,众人才算看明白其中的原理,纷纷松了一口气,大着胆子进来帮忙拆卸,不过整个过程中始终提心吊胆的,稍有个风吹草动就会拔腿狂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