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临安 我来了(2/3)
拿出来。身上剩下的铜钱只有几十文,大些的铺子高道乾思衬着没敢轻进。这些天,高道乾为了赶路,每日只是买些炊饼和酱菜充饥,对饭铺里饭菜的价钱贵贱,他心里很是没底。
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店面不大、客人只有三五人的汤饼铺,看那几人装束,都是贩夫走卒一类做行脚生意的,想必也不会花费许多银钱来吃饭,这间汤饼铺他应该吃得起。
看得仔细,高道乾这才迈步走进汤饼铺。
高道乾一进门,早有伙计迎上来,殷勤地把高道乾带到空位坐下,又笑容满面地拿来水牌询问高道乾要吃何种汤饼。
南宋所有面食,都被称作饼,烤、烙的叫炊饼。蒸熟的叫蒸饼,比如这时包子、馒头就被称作蒸饼,只不过这时的馒头其实是包子,而所谓包子却是没馅的馒头。水浒中,母夜叉孙二娘做的人肉馒头,其实就是包子。而煮熟的面食,则称作汤饼,比如混沌、各种面条都通称作汤饼。水牌,则就是菜单。
接过伙计递过来写满字迹的水牌,高道乾仔细看过去,上面列着许多面食名称,有软羊面、桐皮面、插肉面、桐皮熟烩面、猪样庵生面、鸡丝面、三鲜面、笋泼面、药棋面、笋厥混沌、肉汤角儿等等一长串的面食。
虽然高道乾知道所谓角儿,其实就是后世的水饺,可看着水牌上那许多不明含义的面食,高道乾还是不免有些头大,犹豫了半晌,只是捡着自己熟悉的鸡丝面点了一碗。
借着伙计取面的时间,高道乾仔细打量起这间再普通不过的汤饼铺。
汤饼铺面积不大,厅堂只摆着六张食案,每张食案配置四把木凳,食案和木凳都漆着红漆,擦拭的十分洁净,夕阳余辉洒进铺子里,照的食案和木凳闪着光亮。
高道乾记得前世还是学生时,读过的一篇关于宋朝人饮食的文章,按照那篇著述所讲,宋代人饮食文化极为兴盛,在饮食上也极考究,哪怕是临安街边摊铺,也都很留意洁净、卫生,“凡百所卖饮食之人,装鲜净盘盒器皿,车檐动使技巧,心爱食味和羮,不甘草略”。意思就是说,宋朝人在饮食上十分讲究,哪怕是街边小摊,只要售卖饮食之物,所用器具餐具都极为干净,器具也很精美,在卫生上不敢有丝毫疏忽,否者,讲究的宋人绝不会来光顾。
甚至大些的酒肆、店铺,往往会使用银质餐具,就是有人叫外卖送餐,用食盒盛送过去,拿出来的也往往是银餐具。当然,这些银质餐具自然也不会丢失的,这临安乃天子脚下,不仅民生富足,大宋可是讲法制地。
高道乾再看那几伙客人食案上,餐具虽然不是奢靡的银器,可也都是细瓷碗碟,筷子都是制作精巧的竹筷,每人面前还放着筷枕。在前世,除非大饭店,寻常小店是绝对不会有筷枕的。高道乾知道,宋朝人对于筷枕可不是这个叫法,宋人称其为止著。
再看几人面食,细瓷大碗中热腾腾的煮面上都盖着大块的猪肉和羊肉,看着吃的满头大汗的几个行脚汉子,高道乾心中不由暗赞,这临安果真富庶,寻常贩夫行脚人平素都能有如此吃食。
及至高道乾要的鸡丝面端上来,一大碗热面上铺着笋丝、黄瓜丝,还有几片矮黄,让人看一眼就有食欲。
所谓矮黄,就是后世的娃娃菜。
鸡丝面里虽然也有许多鸡丝在里面,可终究比不得其他客人碗里的大片香喷喷的肉片,高道乾暗暗咽了口口水。
饿了一天的高道乾,虽然有些不甘,可闻着鸡丝面的香气,肚子叫得更欢,再也顾不得其它,接过伙计递过来的竹筷大口吃起来。
十六七的半大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食量自然也好,一大碗热面,只一会功夫,便被高道乾风卷残云一般一扫而空。再看其他几个客人,还在慢条斯理地悠然吃面,高道乾不由有些赦然。
摸摸肚子,只有八分饱,想着还要吃,可犹豫了片刻还是作罢。
唤过伙计结账,一碗鸡丝面只要十五文,这让高道乾暗暗后悔,早知如此,倒是实在应该再要一碗面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