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河畔将殇(2/2)
曰朝阳门。此门,是朱元璋向东北两面拓展南京城时修建的。当时城门为单孔券门,并建有内侧瓮城,是连接城内的宫城和城外的孝陵的通道。到了清代,鉴于太平军战斗,为增强朝阳门的防御,便在门外增建外瓮城。可因城门距离护城河太近,如果把外侧瓮城也建成传统的凸型,则纵深不够,于是,这座城门的外侧瓮城就建成了南京所有城门瓮城中唯一一个外型呈半椭圆形的瓮城;而且外瓮城城门与中间的朝阳门城门也不在同一条中轴线上,而是偏北方向斜设的,还仿照淮安府城楼的样式重建了这座城门的城楼,城楼分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全部用城砖修见。民国初年,为迎奉国父灵柩归葬中山陵,将门洞狭小的朝阳门拆除,挖低门基,改筑为三孔券门,并将城门的名字改为中山门。雨花台和中山门外围阵地失守后,驻守在通济门至光华门西侧的易安华部,处于三面受敌的极度危险的境地。十二月十二日下午,小鬼子从西面、南面、东面三个方向朝易安华部蜂拥扑来,易旅长此时头部、腰部、臂部等五处受伤,都缠着纱布。
士兵和曹景桥见易旅长伤势严重,就拿来担架,要抬他离开阵地,可几次都被易旅长拒绝了,他大义凛然地说:“我是堂堂的中国军人,决不忍辱偷生而负国负民。我誓与将士们同生死,与阵地共存亡!”相反,易旅长倒是命令曹景桥带着学生兵撤离了阵地。他自己头缠绷带,挥枪指挥战斗,最终于中和桥一带的外秦淮河畔中弹牺牲,遗体落入河中。见将军如此,余部三十多名官兵全部扑向鬼子,一起壮烈殉国了。
状态提示: 第二十四回 河畔将殇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