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五章 二王(中)(2/3)
认了一旦改革,必招怨恨,比如商朝迁都盘庚,不但大臣反对,连百姓也反对。但后来证明商朝迁都是一项英明之举,暗示司马光保守、因循、苟且偷安的不对。司马光接到信后,无法反驳,于是也回了一篇短谏,说了国家已因新政造成动乱不安。
变法嘛,总会产生动荡的,王安石便没有再回信了。
这便是司马光与王安石、吕惠卿交锋的真相,两次交锋实际司马光占了下风,但上下风重要吗?会有人竭力篡改真相的。
司马光看到事情不可为,除了懊悔地拍大腿外,便不作声了。文彦博只好赤膊上阵,说青苗法之害,赵顼道,吾已派二中使亲问民间,皆云甚便。
文彦博道,韩琦三朝宰相不信,而信二宦者乎?
赵顼心中说,老子信韩琦,还不如信苏东坡!当然这次文彦博打小报告同样无果。
正当这些保守派无辄时,又发生了一件事。
石介的学生、欧阳修的好友姜潜担任陈留知县。
朝廷让向姜潜摊派陈留县的青苗钱,欧阳修的好朋友,还能支持变法么?但他虽在儒学上建树高,却没有得中进士,所以官小言卑,又不能直接拒绝。于是采取阳奉阴违的办法,刻意将青苗钱数额悬于县城门上,然后大张声势宣传青苗钱。俺做得不错吧,支持青苗法吧。
实际呢,他只是干打雷不下雨,只宣传,你们快来贷青苗贷吧,然后什么措施也没有了。
试问这样,青苗钱还能发下么?
陈留县乃是京城的一个大县,他这一闹,影响非同小可,王安石派人责问。姜潜就说,俺声势那么大,百姓不愿贷让我怎么办,难道介甫公你让我强行摊派么?搪塞了几次。姜潜看到自己这招肯定不管用的,早晚被罢,索性称病弃官而去,反正俺家里有几百亩地,不愁自己衣食。
关于青苗贷的利弊。确实是产生了许多强行摊派的现象,但它的利非是打击了高利贷,也非是增加了国家收入。
其利是提前了近七百年,出现了信用贷款,并且王安石隐约地感到这个信用贷款会刺激经济增加。
其失败也非是它太超前,以宋朝的经济,完全可以推出这个信用贷款。
只是王安石的思想还跟不上,所以其措施不完美。
即便到了王巨脑海里,仍然面临着许多难题,其最大的难题便是货币不足。因此不能说王安石青苗法有多好。也不能说姜潜这种行为有多高尚。
然而姜潜这一闹,问题来了,反对声音再度掀起。
知通进银台司的范镇又带着一群大臣闹,又用辞官胁迫,那就辞吧。
再到科举,叶祖洽在策中写了一句,祖宗多因循苟简之政,陛下即位,革而新之。
主考官吕惠卿将他拨为第一,副考官刘攽不同意。然后闹到李大临与苏东坡哪里,三人将上官均拨为第一,四个考官吵了起来。赵顼无奈,派陈升之面读几人试策。于是再度策叶祖洽为第一。
苏东坡不服气,王安石气愤地说了一句:“轼才虽高,但所学不正,又以不得逞之故,其言遂跌荡如此。
这下子将苏东坡得罪狠了,然后便有了李定案。
李定的同母异父之兄便是大和尚佛印。这个佛印很有些才气,所以后世传出许多他与苏东坡的雅事。但与后世传闻不同,这个佛印非是苏东坡去了杭州才交识的,佛印本身是一个花和尚,吃酒喝肉,为人潇洒,四处游历,所以很早就与苏东坡认识了。
但相比他这个哥哥,李定为人确实比较刻薄些,所以兄弟俩十分不和。
然后佛印便与苏东坡说了一件事,他们的同母仇氏死的时候,李定为泾县主薄,没有守孝。
这个说法不完全对,也不完全错,仇氏改嫁是因为李定父亲家境中落,仇氏死的时候,李定父亲还活着,小老婆随人跑了,李父当然不高兴,于是写信让李定回来守心丧,就是不穿孝服的守丧,但也守了三年李定才复出为官。
李定原先与苏东坡无仇无恨,因为他恨上了王安石,又听到青苗法未废,王安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