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ABC小说网(abctxt.cc)

首页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 第三百八十六章 偶遇大学问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abctxt.cc/105663/

第三百八十六章 偶遇大学问(1/5)

外示儒术内用黄老,好像是一个定论,我并不这样认为。

说古代帝王的统治之术,离不开儒家与道家,儒家是对老百姓的宣传,而道家,却是帝王内心的选择。

儒家讲的仁义礼智信,很像是一种道德要求。帝王,拿它来规范等级秩序与社会规则,有着使百姓均为顺民的意义。而道家的黄老之术,却深入帝王内心,以阴阳平衡来处理国事。

看起来,这有点道理。儒家讲道德典范,当然,臣民们如果这样做,肯定好统治。况且,在儒家对国家治理最主要的经典《尚书》来说,也反映了治理模式和等级秩序。

从管理学来说,一个人如果大权独揽,那么,他所管理的对象,数量是有限的。一个人管理十人,已经到精细化管理的极限了。从朝廷这个政府机构而言,帝王只需要管理最主要的十个诸侯,而每个诸侯也只不过管理十个郡县,以此类推。于是洪范有从都城向外五百里是一个管理层级,再向外五百里又是什么管理方式。这是适合分级管理分级指挥的道理的。

所以,在管理模式,儒家的思想,其实也是进入了帝王内部组织关系的。但是道家,更像是帝王的术。如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明显是道家无为思想作指导。再如,从理论讲,皇帝是希望大臣同心同德来辅佐的,但实际很难做到。于是,大部分皇帝,都希望在主要大臣树立对立面,让他们两人争风吃醋,皇帝作为间人,可以游刃有余了。

在历代宫廷,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两个刺头和打报告的小人,这种人不容于社会,但容于宫廷,因为,这种人正是皇帝需要的。他需要这种人夹杂在大臣间,起一个鲶鱼效应,以使大臣们保持警惕和戒惧。这也是道家阴阳平衡之术。

我在部队的时候,指导员说过一句话:“一个单位,总是先进,没有后进,也不行。”我当时不太理解他的意思,现在明白了。没有落后,先进显示不出来。没有先进,落后带动不了。在部队这个高度整齐划一的集体,都需要差别,更证明了阴阳平衡的重要。

其,历史,最重要的分水岭是汉武帝。他祖是以道家无为思想发家的,景之治,是以不治而得到天下大治。积累出大量的财富和国力,此时,汉武帝的进取作为之心来了。

帝王也一样,有钱烧包。

他在政治首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因当然不仅仅是看到儒生对他山呼万岁,得到心灵刺激和心理满足而已。而是他想建功立业,成为圣人的体现。

他独尊儒术,当然也在成圣人的路越走越远。从而违背了首家的基本政治思想:绝圣弃智,天下太平。

当然,他的功绩很大,打败了匈奴。但是耗费也大,最后下罪已诏。

国历史有一个怪的地方,当国弱民贫、内忧外患时,总是首家人物来拯救国家,皇帝也尊崇道家思想,精兵简政的实践,让自己最终变得强大。

但一旦强大了,儒家思想想内圣外王的冲动,总是让皇帝们跃跃欲试,让历史又走入下一个轮回。但是儒家思想的作用,如果用来稳定社会关系,倒也起作用。但用来拯救万民百姓于水火,恐怕有点勉为其难。

道家人物出来时,总是天下大乱时。如诸葛亮,如张良,如刘伯温。儒家思想风行时,总是天下太平时。我不知道,其的因果关系究竟是什么。但我隐约觉得,得天下与坐天下,是不是逻辑不同。

但仅用儒道两家来形容统治历史,太过简单草率。如法家,几乎贯穿了国二千年历史,写历史的书生大多是儒生,没有特意点明这一点。但我们看历史的人,不能被他们骗了。

法家思想,对国几千年统治,影响最大的是秦始皇。虽然因为焚书坑儒的行为,让天下的儒生骂了他几千年,但是,他所运用法家思想来统治国家,却被后代一直默默继承了几千年。

如郡县制,打破了周代以来的分封制,国以宗庙为代表的贵族阶层,此没落了。孔子所提倡的宗庙,在后代,已经无法长久存在了。如秦法典

状态提示: 第三百八十六章 偶遇大学问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