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番外1 朱重八的奋斗(1/2)
各位看官,为更好地交待明代的政策弊端,以及由盛转衰的深层次原因,陆续补充几篇番外,因与故事情节关联不大,不喜欢看的亲可以跳过。
……
明朝的兴起,是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
蒙古人在马上得天下,又以马上治天下的那一套游戏,仅仅六十多年,就已经无法继续维持下去了,哪怕是名相脱脱,也已无力回天。
所谓蒙元“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风云际会、群雄逐鹿之际,诸如郭子兴、陈友谅、张士诚等人,都是一时之雄。
只有朱元璋,这个小名朱重八,字国瑞的癞头和尚,依靠一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最终射到了这只鹿,成为一世之雄,定都南京,国号明。
明太祖朱元璋得天下后,吸取了元朝的教训,作为一个起自社会最底层的皇帝,他深知底层百姓之疾苦,所以他很是关注民生问题,开国之初即鼓励农民开荒,大力减租减息,让农民在收割季节以后,留下来的粮食还能够度过冬天。
也许是受了饥荒年份商人的囤积之苦,他对商人有着天生的厌恶,因而大明立国之初,他就定下了“重农轻商,优待士族”的国策。
他明令以农为本,抑制商人,规定商人不准穿纱以上的织物,在宋代发展得较好的,以商业为纽带的社会经济运作方式,经过元朝的破坏,和明初的抑制,基本已经销声匿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重新占据中国经济生活的绝对统治地位。
在税收体制上,明初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政策与措施,赋税制度以薄赋轻徭、休生养息为主,废除元朝的一切苛捐杂税,减轻民负,奖励农耕,有力促进了战乱后的迅速重建,为明朝的近三百年王朝开了个好头。
他还特别规定,农民缴不起税银的,可以自产的谷物、绢布等实物抵充。
至于工商业,因规模被压缩得很小,收到的税银仅仅是个象征性的点缀,因此商业税制定得更低,洪武初规定,“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
那个时代,绝对是朱元璋的时代!
他起自贫寒,嫉恶如仇,一生奋斗,登基以后,还在继续斗争,和北元斗、和功臣斗、和腐败官员斗,唯独没有和平头百姓斗。
他不希望自己的王朝像秦朝那样,只传二世而亡,所以给明朝设计了一套自我感觉良好的制度。
他以孝道治天下,极力提倡“小孝持家、中孝敬业、大孝爱国”的孝廉文化,他十分优待士族,尊宠读书人,只要考中秀才以上功名的,不仅赋税基本全免,每月还有米面粮油,甚至鱼肉若干可以领取,那些家里有人出过仕做过贡献的,赋税当然更不用交了。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的先锋,他对在任官员极为苛刻,认为做官就是要为百姓服务的,开出的工资低得可怜,他还认为人人会像他一样,勤于国事,给官员的假期也少得可怜。
要享福?可以,等退休以后吧!
可是,天下是你朱家的,你怎么可以要求别人都和你有一样的觉悟?所以违制的官员当时还真是不少。
但朱皇上是好汉眼中揉不得沙子的,对于违制违禁官员,大多一个字:杀!为了弄出一个洁净的开明体制,他规定,凡贪污超过60两银子的,立杀!超过100两的,剥皮萱草!
按说这下该有一个清平社稷、太平盛世了吧?
可事实恰恰相反,理想主义遇到了现实问题,官员杀了一批又一批,可案子却丝毫不见少,还出现了一系列的所谓窝案、串案,到洪武二十年左右的时候,诛杀的贪官已经上万!
而朱皇上对待现实问题的办法依然照旧,一个杀字不动摇!
其实他也总觉得哪里不对,为了让此等暴政止于己身,他看中的继位者是相对仁厚的太子朱标,而不是和他性格最接近的燕王朱棣。
他希望明朝最终能以仁治天下,为了给太子一个好的施政环境,他诛杀功臣,设立锦衣卫,并取消了对皇权有所威胁的丞相,代之以内阁制……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