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10章 真的要离开吗?(1/3)
不得不说我生在了一个好的年代,作为“超生”大军中的一员,我居然从小没有挨饿受冻,也没有小小年纪就跟着下地劳动。还只有几岁时,我就能拿着一根小鱼竿到村里的池塘钓鱼了,这着实沾了那些年爸爸工厂的光,但从小五谷不分、不事稼穑,也让我缺少了某些应有的常识。
那几年的市场环境特别好,胶的事情解决后,质量关也过了,爸爸经常到外地出差,参加各个地区举办的渔具展销会,北京、杭州、厦门、昆明,这些城市都留下过他的印迹。那几年的爸爸,不仅能把带出去参加展销的钓鱼竿一售而空,还能带回来许多批发商。
村里一下子涌进许多外地人,这些人拿着现金,随时等着提货,为了防止生产出的鱼竿被其他批发商抢走,他们甚至住到乡亲家里,盯着工厂生产。爸爸的工厂一下子供不应求,工人们加班加点的干活,送走一批又一批的货物。
爸爸曾经说过:“那些年的市场需求真大,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手里渐渐有钱了,像钓鱼这种活动,以前吃不饱的时候谁会想着,后来人们吃饱喝足了,也就学会享受了。那些年批发商都是带着现金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从不拖欠,这就看出来市场有多需要这些东西了。”
爸爸当初用家里仅有的一张存折里的钱开了厂,几年时间里,他攒足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不仅如此,妈妈终于在我出生两年后,为爸爸填了一个儿子,取名为“奎”。不知爸爸是因为生意太忙再无暇理论孩子的性别,还是他这两年见识的多了对要儿子的执念减轻了,总之,我这四弟出生后爸爸只开心了一天,也就不觉得稀罕了。四弟从未因为自己是儿子受到过来自父母的“特殊厚待”,反倒是经常被教育“你是个男人,应该有男人的担当”而被更加严格的管理。
我5岁那年,爸爸已经35岁了,我的老奶奶,终于结束了她长久的卧床和病痛,离开了人世,四叔从内蒙古赶回去吊唁,晚上陪着爸爸守灵时,他们一起讲了好多童年的往事,聊着聊着,就聊到了现在。爸爸问四叔:“都说内蒙是天苍苍野茫茫,我虽然没去过,但听你说起来,好像也不全是这样啊。”
四叔说:“草原肯定不少,可我一个住在城市的人也没见过啊,到底是不是‘风吹草低见牛羊’,我就不知道了。”
爸爸问:“那你觉得那边比咱们城里如何?”
四叔说:“当然比咱们城里强的多啊,大哥你记不记得,当年走西口,陕北人还有我们河北人,不都是去那边吗,你还听说过谁拖家带口的来我们县城?”
爸爸说:“你说的也对,就是我一听‘内蒙’这俩字,就觉得荒凉,老感觉那边的人除了骑马摔跤就不会别的了,孔老夫子没去过的地方,老百姓也野蛮。”
灵堂里,四叔压低声笑了笑:“大哥,你说人家野蛮,人家还说咱们这边的人都是‘侉子’呢!那边人少地多,我们几岁的时候吃不饱饭,人家那时候早就有屯粮了,不说别的,光土豆就吃不完,现在城市里发展也好,就是还没赶上这边大城市的发展,你要是愿意,等奶奶出了殡,我带你去那边散散心。”
原来,四叔看好内蒙古就要腾飞的市场经济,他早就想创业,但苦于没有志同道合的人,他想,假如兄弟两个一起打拼,一定能干出一番大事的。爸爸没有立刻答应,但他似乎动心了。
办完丧事后,爸爸也想通了——给他指路、让他依赖的奶奶走了,这里已经没有什么牵挂,与其继续在厂里重复性的工作,还不如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爸爸把这个想法告诉妈妈时,妈妈一口否决了,理由很简单,妈妈的父母就在邻村,家里的产业还红红火火,老大老二已经开始上小学了,离开这里重新来一遍?没有道理的呀!
爸爸见妈妈一时无法说服,就让四叔先走了,他继续打理鱼竿厂的事情。
妈妈以为爸爸只是想想,她不同意,爸爸也就放弃这种念头了,爸爸也不再提这件事,还和往常一样早出晚归。这天晚上,孩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