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币制改革2(180票加更)(1/2)
北宋铸造的铜钱多数叫小平钱,一枚既一文钱,另外还有什么折二、折三、当五、当十的暂且不论,只说小平钱,且只讨论官铸,私铸的没标准。
小平钱按照官方规定,是有一定铸造标准的,这个标准每朝每代都会有所浮动,但不太大。至神宗年间,全在5斤10两到5斤3两之间晃悠。这是料重,就是说铸造一贯一千枚小平钱所用的原料重量。
说是铜钱,其实北宋的铜钱是一种铜合金,铜的比例占65、铅占26、锡占9。但铜钱的币值可是按照100铜算的,这中间的差价就是铸钱的成本和利润。
没错,北宋铸造铜钱是政府的一项收入,基本都是盈利的,很少亏损。到了北宋末期和南宋,由于通货膨胀物价飞涨,铸钱才逐渐转为亏损。可是为了维持经济,亏损也得铸啊。
但是问题来了,北宋的铜钱是流通货币,商业还很发达,东南亚、东亚、还有北方地区都以北宋铜钱为通用货币,有的国家甚至不自己发行货币,干脆就拿来主义了。
以北宋的经济发达程度,它要比周边国家的购买力强很多,所以买的东西比卖的多,铜钱会大量流出到国外。可北宋又不是铜产区,铜的产量跟不上这么大消耗量,然后铜价就会上涨。
铜价一涨大麻烦跟着就来了,人们会发现一千文小平钱价值一千文,只能买一千文的货物。但是把一千文小平钱融了当铜卖,却可以卖到更高价格,比如一千二百文。
那谁还用铜钱啊,大家都开始融化铜钱,就算暂时花不出去,铸成器具、佛像放着,也比存一大堆铜钱划算。
这么干的人多了,市场上的铜钱就越来越少,越少朝廷就得越多铸造,铸造多了用铜量就大,然后铜价就涨得更高。这是个恶性循环,如果不制止,货币体系就完蛋了。
北宋政府肯定不会看着不管,于是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来平抑铜价,这就是钱陌制。
钱陌制的对象就是铜钱,一千个一文的铜钱叫一贯,一百文钱叫一陌。这是足陌,意思就是没有任何折扣。但足陌用到的地方不多,大多数经济活动里采用的都是官陌和短陌。
北宋政府规定官陌为七十七,也就是说一陌本来应该有一百枚小平钱,但现在七十七文就当一陌用了,等于打了个七七折。
这样一来大家就会发现,把这七十七文钱融化之后获得铜的价值不如一陌钱高,那自然就没人倒腾铜钱玩,铜价也就相对稳定了。
而短陌则是唐朝遗留下来的习惯,钱陌制不是宋朝创造的,它的出现比唐朝还早。但在唐朝出现了除陌和垫陌的现金税,宋朝政府也不会放弃这个敛财的机会,那就接着收吧。
于是在市面上,大家就用短陌来表明钱是交过税的,并在七十七文的官陌标准上根据各行各业的税率不同接着向下浮动。
在开封城里,官府用77陌,街市上通用75陌,金银店铺74陌,鱼肉菜72陌,雇劳力婢女68陌,代写文书只有56陌……各行各业都不太一样。
要光是这点汇率计算还不太麻烦,更大的麻烦还在后面呢。宋人好像特别喜欢数学,为了能学而时习之,就把日常生活和国家财政弄得比世界汇率还复杂。
在短陌的基础上宋人又弄出来一个省陌。省的意思就是官,也就是和官府经济行为有关的交易,用省陌计算。比如赋税、薪俸、军费开支等等。
为了确保这些绕来绕去的币值兑换率在实际使用中不会搞乱,北宋专门在各级学校里弄了一门课程教授,其中主要的考试内容都是计算各种陌制之间的换算。
《算法取用本末》中就有例题:七十七省陌钱七十四贯,问为足钱几何?答案为五十六贯九百八十文。
别看题挺简单,可里面包含的不仅仅是加减法。洪涛在算院里混的时候,不光自己算错过好几次,就连那些宋代的大学数学系高材生们,照样也不能保证每次都算对。
面对如此繁复的货币制度,洪涛能不恨吗?以后湟州和甘凉路都是自己收税,往来的商人各地都有,还有不少是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