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宣抚(1/3)
如果可以的话,谁又不想自己的后代,向更高的文明阶层晋级呢!可是,禄东赞看了看茫茫雪山,终究是对孙享福的所说的东西,没有抱起什么信心。
原因无它,吐蕃的不毛之地太多了,在这样的茫茫冰川之下,除了依靠外部补给,不可能自给自足,有了大唐的种植技术,和高产作物,充其量也只能缓解缓解而已。
因为,你就是把农作物种的再好,也有可能在一片云彩飞过之后,被不知会有多大颗粒的冰雹给砸死。
大唐朝廷,想要保证这里所有人的生活,就需要一直往这里贴钱,因为,人口势必是要壮大发展的,可大唐自身能够永远这么强盛下去,还一直愿意贴钱给这个地方吗?
他不是不懂中原历史的人,尤其是近两三百年,中原王朝政权更替的十分频繁,可以说,还不如他们吐蕃稳定,至少,吐蕃传到松赞干布这里,都是第三十三任赞普了,数百年,没有颠覆性的改变。
看到禄东赞露出一副这不可能的表情,孙享福又道,“我知道你们现在心里还有疑虑,不过,我会用事实,打消你的疑虑。”
禄东赞问道,“您要怎么做?”
孙享福笑了笑道,“这要看你们吐蕃缺什么了,你们缺什么,我就让这里产什么,问题,岂不是解决了?”
禄东赞顺嘴就道,“我们这里缺食物,缺木料,缺燃料,缺牲畜草料,缺盐铁,缺衣料······”
等到他一连串的东西说完,孙享福才笑道,“其实你们这里原本什么都不缺,但是,因为你们只知道砍伐,消耗,却不懂得种植,才导致了这里什么都缺。
几百,千年以前,这些低矮的山坳里,应该是长满了灌木,甚至是树木的吧!可现在为什么没有了呢?是你们的生存模式,把自己推上了绝路。”
要说吐蕃全部都是像唐古拉山这样海拔五六千多米的地方,那也不尽然,这里海拔四千百米以下的地方,至少占一半,三千米以下的地方,都占一两成,在许多海拔低于三千米以下的地方,一年至少有七八个月,是没有雪冻的,气温甚至可以和中原地区媲美,各种在中原可以种植长成的树木,灌木,都能在这边长到很大。
而且,三千米到四千多米海拔的地方,也同样能种树,这样的地方,同样不会常年结冰,夏季就有好几个月的时间,都有山巅上化开的雪水,不断滋养着土地,让这里的水草生长起来,供他们的牛羊食用。
连水草都能长的起来的地方,更加别说树木了,西伯利亚那边,常年冰霜雪冻,照样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那是因为,那边没有人大量的砍伐,用燃烧木材的方式来取暖。
就孙享福知道的,就有很多适合在这样的高原地区生长的树木,如冷衫,云衫,高山栎,高山松,银杏,白桦,樟树等,乔木类的,就更多了,有一些甚至能产出不少经济价值,如山茶树,高山杜鹃等。
当然,这些东西,真要在这里成片的生长起来,改变这里的环境,至少得像善阳那边,连续十几年,投入大量的人力去种植,甚至,需要一两代人的成长期,才能见到一些成效。
然而,孙享福还有妙方,如果只是一些粮食,衣物之类的慰问品,以大唐目前物资之充沛,工业之发达,他可犯不着花两三个月的时间来筹备。
他带过来的东西中,首先就有两万套太阳能锅子和炊壶,锅灶。后续,每个三个月,还会再运送两万套上来。
可别小看了这些东西,一户人家,有了它,一年之中,差不多有一大半的时间,都不用生火煮饭,烧水。
因为,别看高原之上天气寒冷,但是,光照却十分充足,尤其是几个地势较低的栖息地,很少有什么连绵不断的大雨季节,从他们被紫外线晒的红红的皮肤就可以看出。
所以,即便是在后世科技发达,燃煤燃气供应充足的时代,当地的百姓,也还是大量的使用这种太阳能锅子烧水,煮饭,十分的节能环保。
只要未来这种锅灶,普及到所有吐蕃家庭,那么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