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贝流浪记一百一十五(1/2)
楚文王大怒,杀了弃城逃跑的阎敖,结果其族人不服,纷纷作『乱』。当年冬季,巴国乘楚国内『乱』,再次出兵攻伐楚国。楚文王亲自率军抵御巴军,结果仓促出战大败于长江渡口(今湖北省枝江县北),只得领着败军回国。
然而根据楚国的传统法令,败军一律不得入城,因此郢都大阍鬻拳拒绝开城门,不让打了败仗的楚文王入郢都。楚文王不得已,只好转兵回攻位于淮河上游的嬴姓黄国,在踖陵(今河南信阳潢川)击败了黄国军队,这样就可以回国进城了。不料楚军行至湫地(今湖北襄樊老河口),楚文王就因嚼食“昌歜”过量,累积中毒暴病而亡,鬻拳闻知消息后也『自杀』殉葬。
巴国和楚国从此关系开始恶化,这次战争在《左传》和《华阳国志》均有记载。
巴、楚、秦灭庸之战
鲁庄公十八年(公元前676年),巴伐楚,克之。
公元前632年,晋秦联军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后,巴国向秦国致贡,后又和楚修好。
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巴与楚、秦国联手灭掉了位于鄂西(湖北省竹山县)的庸国。巴人从楚师灭庸国并分得庸国之鱼邑(重庆奉节县、巫山县一带),之后便被楚国『逼』入长江三峡,进入重庆和川东地区。
楚惠王十二年(公元前477年)巴人再次伐楚,包围了楚国的鄾邑(湖北省襄阳市),【3】同年三月,楚国派出了三位能干的将领公孙宁、吴由于、薳固在鄾地击败了巴国军队。【4】巴国损失惨重而国力大衰,退出汉水流域。
战国时期
春秋末战国初巴国从汉水流域进入长江上游地区后,西与蜀国为邻,先后在长江和嘉陵江一线建了五座都城,即有名的巴子五都,由此引致“巴蜀世战争”。
到战国《华阳国志·巴志》说:“七国称王,巴亦称王。”“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
战国中叶以后,楚国向巴国大举进攻,开始了经营西南的事业。楚国不断向西进『逼』,巴国步步败退,接连丧失了大片领土,长江一线也被迫退守鱼复。《华阳国志·巴志》介绍巴郡时言:“巴楚数相攻伐,故置扞关、阳关及沔关。”可见巴郡有三处关卡,都为巴人防御楚国而设。
巴国内『乱』(公元前377年以前)《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巴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藉楚之灵,克弥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使。(楚)王叹曰’乃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据传许割三域之中包括有鱼邑(重庆奉节、重庆巫溪)、巫邑(今重庆巫山),正是宝源山盐泉所在之地,这是巴国经济命脉之所在,故蔓子宁愿舍弃自己的头颅,也要力保这些地方不致丢失于楚,足见其忠于巴国热爱巴国之心。但借兵这件事无疑暴『露』了巴国的虚弱,刺激了楚国的贪欲,于是楚国向西进兵,首先攻占夷水——清江流域,夺取了巴国“盐水”,从而占据巴国第一道盐泉。
楚肃王四年(公元前377年)蜀国伐楚取兹方(湖北省松滋市)。(即《楚世家》:肃王四年,蜀伐楚,取兹方,于是楚为扞关以距之;《六国年表》:蜀伐我兹方。)蜀国东,为巴国之地,何能越过巴国伐楚国?实则,这个时期的巴国对楚、蜀两国两线作战,节节败退,蜀国控制了巴的部分土地,并自巴地出发伐楚。《蜀王本纪》载:“蜀王据有巴蜀之地。”但楚国很快发动反击击败蜀军,楚国吸取了清江不设防而成为伐楚通道的教训,于是在清江筑扞关以保卫楚国在清江的既得利益——盐水泉盐。【5】
楚宣王九年(公元前361年)巴国南部江山——黔中之地(重庆涪陵区、重庆黔江区)被楚国攻占。楚师进攻方向很明确,就是冲着巴国第二大盐泉来的,因此,攻占巴国黔中之地,也就意味着完全占有伏牛山盐泉。《史记·秦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