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3节 飞雷炮(2/3)
也不妥,还有即将成立的汽车厂和汽车公司…”蒋介石笑起来:“好了,好了,依你所言吧!反正你也是为党国着想,我就从善如流吧!”
“多谢父亲大人!”蒋纬国喜不自禁。军工业的正规化建设,对接下来的抗日战争,意义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次日一早,蒋纬国又兴高采烈又迫不及待地拿着蒋介石昨晚给他的特批手令前往军政部兵工署,找到了兵工署署长俞大维中将。“行!一个小时内办妥。”接过蒋纬国递来的特批后,俞大维干脆利索。
“那就麻烦您了,俞署长。”蒋纬国很客气。
俞大维笑道:“职责所在,谈何麻烦。”
这个俞大维虽然挂着中将军衔,但却不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也不是一个行政官僚式人物,此人很不简单,早年在国内几座名校就读,后出国在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接受深造,在国学、数学、哲学、物理学、军工学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深厚的造诣,是在国外某权威数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的第一个中国人(第二个是华罗庚),是位“纯粹的技术性军人”,此时专门负责中国的军工业。俞大维为人处事也是非常令人称赞的,生活朴素、两袖清风,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部下通情达理、爱护有加,对自己严格要求、人格高洁。在历史上的抗战期间,俞大维领导中国军工业坚持生产,给国军提供了重要的装备支撑,建成一定规模的军工体系,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被誉为“中国军工业之父”。俞大维一直都不是国民党党员,也不是黄埔军校出身,但最后在台湾当了国防部长,深受蒋介石信任和重用,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能力出众。同时,俞大维也对蒋介石的“知遇之恩”感激不已,历史上蒋介石去世后,俞大维每年在蒋介石诞辰和忌日都去蒋介石墓前下跪磕头,他说“我只给我母亲和蒋公磕头,因为我母亲对我有养育之恩,蒋公对我则有知遇之恩”。蒋纬国曾听杜聿明说过,在国军里想要吃得开,必须要跟四个字沾上关系,并且沾得越多越好,四个字分别是:“黄、浙、一、陆”,意思是:黄埔军校出身(蒋介石学生)、浙江人(蒋介石同乡)、曾在北伐军第一军里效力(蒋介石当年的老部下)、陆军大学毕业。俞大维和蒋纬国属于特殊情况,两人都不是黄埔军校出身,也都不是浙江人(俞大维是湖南人,至于蒋纬国,他是生在日本,长在江浙),同样没参加过北伐,没在陆军大学上过学,但两人又不一样,俞大维是靠能力而得到蒋介石的信任和重用,蒋纬国则纯粹是靠裙带关系。
跟俞大维进行了子弹交割手续后,蒋纬国开口道:“俞署长,我还想委托你一件事。”
“二公子请讲。”
“我设计出了一种火炮。”蒋纬国语出惊人,“希望你能调拨人手进行专业研发。”
俞大维十分吃惊地看着蒋纬国:“你…你设计出了一种火炮?”
蒋纬国笑着递上去一张纸:“就这个。”
俞大维看着蒋纬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一种火炮的设计图纸,起码可以合订成一本书,蒋纬国声称“他设计出了一种火炮”,拿出的设计图纸就是薄薄的一张纸。俞大维可以肯定蒋纬国是在信口开河,第一,他又不是什么火炮专家,哪里能设计出火炮;第二,哪有火炮的设计图纸就只有一张?并且涂涂改改得像信手涂鸦,一看就是粗制滥造、胡写乱画的东西。尽管完全不相信,但俞大维还是接过蒋纬国的“火炮设计图纸”认真地看起来,仔细一看后,他忍不住心头一动。
“这东西叫飞雷炮。”蒋纬国讲解道,“说是炮,其实本质上就是炸药包发射筒。俞署长,你是知道的,国军缺乏火炮,特别是大口径重炮,重炮的研制和生产都超出了我国军工业的现有水平,即便能外购到火炮,炮弹的后勤补充也是非常大的问题,没炮弹的大炮等于废铁。生产炮弹的工序太复杂,成本也太高,而炮弹的核心就是弹体内的炸药。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直接把炸药包当成炮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