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节 铁血争锋 7(1/7)
英国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失了一匹战马;失了一匹战马,亡了一位国王;亡了一位国王,输了一场战役;输了一场战役,毁了一个王国。”这首歌谣源于1485年的英国博斯沃思战役,当时的英格兰国王理查三世率领大军与王位挑战者亨利七世于博斯沃思展开决战,原本,理查三世的军力是亨利七世的两倍,占有很大优势,战事最激烈时,理查三世身先士卒,亲自冲锋陷阵,没想到发生了一起看似平常但在那种关键时候却极度重大的意外,他的战马因为其中一只马掌少了一枚铁钉而突然掉落,战马随即马失前蹄,一马当先的理查三世摔倒在地,落入敌军包围并战死,理查三世的士兵们看到国王坠马被杀,顿时士气大衰,继而被亨利七世击败,此战后,理查三世所属的金雀花王朝灭亡,亨利七世则在金雀花王朝的废墟上建立了都铎王朝。
这就是著名的“铁钉效应”,实际上,“铁钉效应”是“蝴蝶效应”的一种变体。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中,任何一个细节的变动都有可能引发影响全局的改变,战争自然也一样。在这个雷电交加的暴风雨之夜,保卫济南的第17师、伞兵团、各路游击队、临时入伍参战的民兵民工们以破釜沉舟之势,愤怒地向日军发动了全面的反击。这场雨夜里的大规模反击,济南守军共有两个目的,一是最大限度地杀伤日军,二是伺机摧毁掉日军的重要机构,比如炮兵联队,比如师团部。
斩首行动,已经是南京军的常用杀手锏之一,并且几乎是屡试不爽,成功率高得甚至让蒋纬国这个“战术理念创造者”都大感意外,他愈发感到不可思议,他曾想:“为什么这个战术如此有效,原先历史上的国军却几乎没用?就好像自行车、燃烧瓶、飞雷炮、鱼雷艇等众多非常符合此时中国国情的武器,却偏偏未见国军在抗战期间将其发扬光大。”想来想去,蒋纬国不得不承认,中国军队不但在其它方面都大大逊于日军,在战术思维上也非常原始和僵化,有一种“不够聪明”的呆板。国军在原先历史上之所以没能有效地出动伪装成日军的精锐部队打击日军重要机构,一是战术思维落后,二是没有条件,缺乏精通日语、熟悉日军内部情况的专门人才(虽然汉语比日语更难学,但日本人处心积虑地想要吞并中国,很早前就专门研究中国,培训这方面的人才,并且中国没占领日本一寸土地,日本则占领中国大片土地,所以抗战期间伪装成中国军人的日军里少部分是真正的日军,大部分其实都是汉奸。)。
蒋纬国一手创建的、由投诚台湾籍日本兵组成的南京军第417特战营是他专门干这事的一柄钢锥,其实,第417特战营也不参加其它战斗,把该营用于其它战斗显然是极大的浪费,另一方面,该营从南京转战到徐州,又转战到济南,伤亡已经很大了,现有兵员仅一百多人,所以该营通常跟特种兵混编参战,一百多名该营官兵和七八十名特种兵混合起来,深入敌后,既不太会露出破绽也能增强该营的整体战斗力。雨夜大混战爆发后,济南守军四面展开出击,张云率领第171团、伞兵团以及一万余名民兵民工对济南城东北部、唐王镇西南部八公里的董家镇展开猛击,镇内日军第147联队一个大队在济南守军的人海冲锋中迅速被击溃,死伤一半多,余部被打散。占领董家镇后,跟着张云一起参战的由卢欣荣、侯芳洲率领的突击队立刻出击,尾随着被打散的日军,摸向日军师团部所在的唐王镇,两百多名突击队员,人人清一色的日军制服、日军装备,实际上背囊里都藏着冲锋枪。
“给你们半小时的‘逃命时间’!”张云开玩笑地对卢欣荣、侯芳洲说道,“半小时后,老子大军推进,到时候杀起来可就不分青红皂白了,你们哪怕不是鬼子,老子的弟兄们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雨夜里也分不清,怕是也要把你们当鬼子杀了!你们死得冤可不要怪我们。”
“把我们当鬼子杀了,谁去摘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