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节 工程 5(2/5)
日还能继续谈判,而北平和天津的沦陷都不算是“在战争中被敌军攻克的城市”,而是宋哲元为和平解决此事、为保存实力而“让出去的城市”。中国高层争论不休,日本高层也争论不休,中国军队前线部队茫然不知所措,日军前线部队违抗上级命令,欲壑难填地不断进攻,北平、天津、河北省,就是这样被中国军队稀里糊涂地丢掉的。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宋哲元在平津向日本人示好以及带部队撤退的行为都没有得到蒋介石的同意,蒋介石为此而严加怒斥宋哲元。蒋介石已倾向于跟日本人开战,华北战场的未战先败,让他愤怒震惊不已。蒋介石在七七事变后虽然也幻想能和平解决,虽然没有决定是否开战,但没打算靠割地求和来解决事变。七七事变发生于7月7日,十天后的7月17日,蒋介石就发表了庐山讲话,表明抗战决心。值得一提的是,宋哲元在西安事变里明确表态支持蒋介石,多次呼吁和平解决,确保蒋介石性命安全,所以很得蒋介石的好感,因此尽管他在华北一再失策,丢了平津和河北省,蒋介石念在他在关键时候没有对自己落井下石,以前长城抗战也有功劳,所以也没有太追究。而作为对比,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丢了山东省,并且他在西安事变中表态支持张学良和杨虎城,并且在抗战初期还密谋联合四川省主席刘湘一起倒蒋,蒋介石肯定忌恨他,所以他掉了脑袋。
七七事变在华北爆发了,由于蒋介石的举棋不定和宋哲元的三心二意,所以中国军队在华北很仓促很迷茫地打了几场仗后就不战而退,日军立刻得陇望蜀,席卷平津和河北省(日军席卷河北省并非日军统帅部的命令,还是前线部队的擅自做主),这极大地刺激了蒋介石。此时,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蒋介石认为中日已经全面开战(这个“认为”是不是误判,确实不好说),所以决定把日军进攻重点引诱到华东地区,引诱到上海(这个战争国策是蒋百里、陈诚等人极力支持的,蒋介石也担心日本由北向南全面推进),接下来,1937年8月13日,张治中指挥精锐部队第9集团军攻打上海的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但是打了六天六夜也没打下来,8月19日,日军正式增援上海,战争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中日战争真正开始。
日本这方面,一开始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高层陷入激烈争执,还没有决定全面侵华,甚至也打算大事化小,但是,中国军队居然在上海“主动进攻”日军,同时,中国军队又在华北一溃千里(宋哲元带部队撤退),并且中国军队在上海以十打一也久攻不下,这三件事立刻刺激了日本人,日本人一是恼羞成怒,因为中国军队居然主动开战(日本人不认为七七事变是开战,只以为是地方冲突),二是中国军队战斗力低下在实战中暴露无遗,三是华北地区的日军一下子掠地千里,获得丰厚战果,日本人不可能再吐出来。顿时,主战派声音一下子压倒了主和派。因为中国军队在上海主动攻打日军,石原莞尔等主和派被迫辞职,日本军界高层彻底没了和谈念头,清一色地决定全面侵华,这才使得中日全面战争真正地爆发了。
理清前因后果,可以明白:七七事变爆发时,中日还可以“化干戈为玉帛”的(肯定是在中国让步的前提下),但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中日只能全面开战。七七事变是日军挑衅,八一三事变是中国军队先下手为强,前者是后者的诱因。即便七七事变爆发,中日还是可以和谈的,国民政府是可以继续拖的,使得战争再次被推迟爆发,从而赢得更多的时间。如果蒋介石真是一个“投降派”,他肯定不会真开战,而是再次让步地进行和谈,并且七七事变以和谈方式解决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但蒋介石最终还是选择开战,一是蒋介石本身并不是真的“投降派”,二是蒋介石“误判”局势,日本人毕竟“欺人太甚”,蒋介石并不知道日本高层的真实企图(以和谈方式解决七七事变),即便他知道了,也不太会相信。实际情况是:日本人打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