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章 再取东沙城(下)(1/3)
常言‘冤家路窄’,这话说的一点都没错。
对鞑靼大多说将士来说,关于大明将领,听的最多的就是林宗武,还有他所统领的英勇千户所。
当初在京城外、在回撤途中,鞑靼均遭这个千户所的突袭,损失惨重,而统领之人,就是林宗武。
连同当初在北漠,朝廷大军临时组建、那支三百人的敢死队,歼敌两千之余……,从此之后,林宗武这个名字,便很快在鞑靼中流传开来。
关于仲逸的说法和名号,鞑靼方面的消息来源则主要是因去年在东南抗倭时的,当地军民留下的那个顺口溜:……双炮台、攻守自如;炸东桥、水库决堤;凤凰山、密道伏兵;乌龙岭、前后夹击;海岸边、炸倭船、借尸还魂……
当初鞑靼围攻京城时,阿帖木儿与魏书办曾代表鞑靼,仲逸则代表大明朝廷,双方有过一次谈判,那算是仲逸初露头角。
此次奉旨随军北上,破例出任监军,仲逸的大名如此响亮,也是经魏书办等大肆宣传,他的‘知名度’就更高了。
此刻,城门口上,没有见到主将林宗武的身影,却清清楚楚看到仲逸站在那里。
见属下还如此鲁莽,东沙守城将军岂能不怒气冲天?
就目前而言,他都后悔死了:魏书办说的一点都没错,还未真正开始决战,这位仲大人的厉害,他已经领教到了。
众所周知,黄沙镇的主将为阿帖木儿,他也是这一带的最高将领,而几乎无名无姓、无职无衔的魏书办,实则一直担负‘军师’的角色,地位颇为重要。
他此举有意将仲逸说于众人听,绝非无心之举。
魏书办早就向西沙、东沙城的将士,连同黄沙镇的将领说过:千万不要只盯着林宗武,大明,还有一个更厉害的角色,那就是身为监军的翰林院侍读学士——仲逸。
如此一说,阿帖木儿和魏书办目的无非两样:提醒大家千万不能轻敌,时时刻刻要堤防。
与此同时,更是在警告其余将领们,除了动武,还要多动动脑子。
很明显,在鞑靼看来,仲逸也就是朝廷大军的‘大军师’,不得不防,时时刻刻都要防。
可惜,尽管魏书办用心良苦,但最后依旧没有阻止属下的鲁莽,更无法挽回因冲动而闯下的大祸。
这也难怪,莫说别的,就连阿帖木儿本人也不由冲动了一把:那晚,原本想搞个突袭,扰乱朝廷大军军心,结果五千多兵马,折损四千之余。
冲动是魔鬼,对将领们而言:冲动会要了自己的命,连同其它兄弟们,也要跟着一起遭殃……
事已至此,东沙守城将军也只得硬着头皮上了。
……
“是监军仲大人吗?早就听说过你的大名,之前在京城外,仲大人与阿帖木儿将军谈判过。后来,你又妙计对付倭贼,在东南一带也是广为流传”。
东沙城的守城将军大声说道:“仲大人既是如此聪明之人,想必也知道一个道理:投机取巧只能博一时之利,长久之战,还得靠实力……”。
言毕,却见城墙之上的仲逸并不为所动,他身边的军士也是一脸的素严,不在对着底下的敌军发声半句。
显然,这些话,还不足以打动这位翰林院的侍读学士。
由于东沙将军出城时得到的消息是:西沙城被大明兵马所围,速来救援。故此,并未带辎重,弓箭也不多,更不要说火炮了。
东沙将军原本打算从背后包抄,对‘围城’的大明将士给予猛击,结果这个消息是假的。
恰恰相反:已占据西沙城炮台、箭楼的仲逸,则完全可以通过数百人而拿下城门下的七千余人。
至少,能打他个七零八落、令敌军士气大减。
“告诉弟兄们,准备后撤,后军变前军,慢慢撤,不要惊动城墙上那位年轻的监军大人”。
东沙守城将军低声向左右吩咐一句,进而继续提高嗓门,向城墙上喊道:“仲大人,在下佩服你的手段,但仅凭一个小小的西沙城,眼前的这些个火炮,是断断不够的……”。
“对,距离这里不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