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 我的三百弟兄啊(2/3)
尚书:“我军以一克十,一千之余的伤亡,却歼敌一万五千之余,首战告捷,如今我军士气大增,正好可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以臣之见,立刻向北增援五万兵马,再破敌军,定能保我北方二十年安稳”。“对,有理,有理啊……”,底下立刻一阵附和之声。
此言一出,立刻有人附议。
不用说,这些都是主战一方:自南倭来犯之后,朝廷大军许久没有这样的战绩,如此再战,既可鼓舞士气,更能挫伤敌军。
从用兵之道而言,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若是朝廷久拖不决:援兵迟迟不到、粮草迟迟不到,那势必会令耿攸军部将士士气大减,若那时要再战,其战斗力岂可同日而语?
很明显,目前的局势再明白不过:主战一方并未占据绝大多数优势,两方僵持不下,才是如今这个局面。
众人议论纷纷,嘉奖帝却并不言语,北征首战的军报就在桌前,他已看了多遍,只是今日恐怕要做个了断了。
这时,后军都督府同知戎一昶环视左右,而后微微上前奏请:‘方才兵部所言,臣实不敢苟同。此次我军大破敌军一万五千有余,可谓大获全胜,想必那鞑靼各部早就对我大明将士闻风丧胆,莫说二十年,恐五十年之内,都不敢踏进我大明半步’。
“对、对,说的对啊”,此言一出,同样有人附议:‘我军才一万的兵力就让敌军闻风丧胆,若是派出十万兵马,那还不是将鞑靼彻底踏平?’。
咳咳,见有人附和,戎一昶立刻继续道:“如今年关将至,天寒地冻,漠南尤甚,调兵遣将不易,粮草供给更不易,想我大明将士都是ròu_tǐ之身,若是贸然北进,唯恐遭遇敌军奸计,实无必要,更无胜算的把握”。
“有理,有理……”,底下又是一阵骚动。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种场面总是少不了户部的主官。
见两方如此争执,户部一名侍郎立刻上来凑热闹:‘臣虽不懂兵法战事,但自古打仗离不开银子,如今我军仅这五千骑兵耗费甚巨,若是再北调兵马,岂不是开支更大?我军尚且如此,更何况敌军呼?
若是战事旷日持久,势必令国库空虚,百姓遭难,我军大胜尚且如此,敌军更不可能支撑下去,故此……’。
咳咳,户部侍郎干脆道:‘臣建议:先撤军,反正这次我军大胜,也不算丢大明颜面,之后我们再节流开支、充盈国库,三五年之后,再战,必胜’。
果真是户部侍郎,算账如何暂且不说,这用兵之道确实不怎地:等个三五年让国库充盈,敌军就不会壮大吗?
若非腹背受敌,亦或国库严重空虚,壮大自己的同时让敌人壮大,实属不妥。
显然,大明目前还不到这种境地。
更何况,国库何时才能充盈到让这帮人不再以此为借口?花银子的地方多了去了,大兴土木,赈灾祭祀,还有像严氏这种蛀虫,时时事事都侵吞着国库的银子。
想必,那些人只是用此次北征不大不小的胜利,换取短暂的太平而已。
至于北方之患,到底是十年太平,还是二十年的安宁?那或许就不是他们这些人考虑的。
或许,十年之后,这里不少大臣就要告老还乡,若再起战事,就是后来文武百官的事了。
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能享一日是一日,战事一开,无论冲锋陷阵,还是押运粮草,都是个难以圆满的差事,弄不好还得受罚。
既是出力不讨好,又有谁愿意趟这趟浑水呢?
不用说,一番商议,最后却是主和一方占了优势,好好的一次机会,就这样白白溜掉了。
只是,可惜了在漠南苦苦等候旨意的耿攸军部。
还有,至今下落不明的宗武,以及那数百位敢死之士。
……
一大早起来后,仲逸与仲姝分两路行动,除樊文予外,仲逸再次泰,礼单之事必须要向外叔公禀明,才能做最后定夺。
当然,他也不忘打听北方战事,并且刻意提到师兄宗武的名字。
出了小院后,仲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