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节小集团(2/3)
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各种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这种群体没有定员编制,没有固定的条文规范,所以往往也没有固定的形式。”“呵呵,为什么会产生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基于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在正式群体中,由于人们社会交往的特殊需要,依照好恶感,心理相容与不相容等情感性关系,就会出现非正式群体。”
“好吧,我不想再给你考试了,我知道你是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材生。那么,你觉得这个‘小集团’会有什么消极影响?”
“你这个人开始有点口是心非了吧?一边说不想再考试了,另一边还在问问题。呵呵!”
“我说我不给你考试了,我在开始向你学习了。”
“消极影响肯定是有的。比如说,在‘小集团’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从众行为’现象,由于它本身具有一套非成文的行为规范,并用这个对所有成员施加压力,使‘小集团’内表现出一致向外的行动倾向。从消极的一面来说,若此倾向与公司的目标相冲突,则会侵害公司功能的运行,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其次,‘小集团’不允许有‘标新立异’的成员出现。一旦出现这类成员,‘小集团’将视其为‘越轨者’,从而疏远并孤立这个成员,直至将之排斥出公司,这将影响到公司的运行;再次,‘小集团’中的成员在公司中获得‘归属感’、‘安全感’满足的同时,一旦公司的结构功能发生变革或公司的制度变动危及到‘小集团’的存在,‘小集团’成员便会一致抵制这种变革,从而阻碍公司改革的进程。”
“还有吗?”
“还有,‘小集团’容易形成一种‘集体思维’的模式,成员之间对‘小集团’内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持完全信任的态度,表现出一种‘心理相容’的趋势。当这种趋势与公司行为准则、规章制度相悖时,将会有碍于公司的发展;最后一点,‘小集团’成员间交往十分频繁,信息传递十分快捷。但容易导致小团体主义,对公司内的信息传递、人际交往、功能运作等往往产生阻碍、甚至扭曲的反作用,更容易滋生谣言。”
“按你的说法,‘小集团’一无是处,非常消极?”
“说真的,其实‘小集团’这类的非正式群体也不全是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的一面。比如说,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小集团’的形成主要是源于心理性、情感性因素的需要,成员间的关系由它特定的行为规范来调节,并且‘小集团’一般都有自己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所具有的影响力往往是其成员认可的,这与那些由规章制度形成的、带强制力的权力性影响力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前者更具说服力。公司管理者如果能够合理的处理‘小集团’的这种影响力,将对增强公司凝聚力,以及公司的成长发展产生极大的益处。”
“你面对的‘小集团’的‘意见领袖’应该就是冯建国吧?他不是被‘炒鱿鱼’了吗?是不是意味着这个‘小集团’已经不见了?”
“不是的。‘小集团’不会因为‘意见领袖’被公司‘炒鱿鱼’而消失了。相反,‘意见领袖’可能在公司之外继续存在,并起着消极的作用。”
“啊?那你打算怎么办?要是我是冯建国,我估计也会号召他们跟你对着干。”
“目前我要做的工作就是正面引导,让‘小集团’为公司的正常业务服务。‘小集团’最基本的优点之一就是它辅助正式组织去完成工作。‘小集团’本质上可以作为对正式组织的积极支持,它在实现公司目标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有点不敢相信了。理论上是行得通的,可以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会不会很困难?”
“我还有选择的余地吗?明知很难,也要上啊。别说工作了,说说你自己吧。找我出来喝酒,不会仅仅是了解我的新工作情况吧?”
朱正文放下杯子,很认真地说:“田东,我要从艾米家搬出来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