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修路和军粮(1/2)
说起修路,是势在必行的一件事。
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中国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放在这个世界同样适用。
只是,在一切以军事优先的诸国,有些变了味道。
就比如苍国,过去的两年所修的道路,都是主要的官道,首要目的并不是为了百姓富裕,而是为了让商队更好的通行,把商务部的那些东西卖出去,再然后就是在行军打仗的时候,不至于让道路泥泞,无法通行。
但是,也止于此了。
如今的苍国,疆域辽阔,边境距离皇都太远了,前线有什么情况,往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传到宫里,实在是太慢了。
也因此,给各大商队增加了不少的成本。
放眼历史,都城的位置,是与一个国家的威胁紧紧相关的,有的是为了加强对各大地区的控制,譬如西周的“洛邑”,明朝的“南京”,有的是为了抵御侵略,譬如明朝的“北京”。
这些,都是在道路不发达的时候,出现的状况。
清末时期,洋务运动很重要的一块,就是道路交通建设与消息传递,譬如修建铁路,搭建有线电报,都是满清在洋人快如闪电的速度上吃了亏之后,咽下血泪之后兴起的。
后来,孙中山更是立志,要修建十万里铁路。
虽然不太务实,有夸大之嫌,但是恰恰说明交通迅速和信息传递,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抗日战争时期,打游击经常用的一招是什么?不就是破袭么,例如百团大战,就是其中的典范。
所以,杨沐在很久以前,就念叨着要改造了。
无奈,一方面没有技术和材料,另一方面没有多余的钱财,耗不起。
现在,国库里堆满了银子,又与各国有通商,也不怕银子大量流出导致通货膨胀,于是心思就活络起来。
反正,银子放在国库里,放着也是放着,难不成还等着发霉?
所以,科技部这段时间就有得忙了。
他们要研制出一种东西,叫做——水泥。
杨沐给他们的配方,是水泥史上一个划时代的炼制方法,用石灰石和粘土为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后,在类似于烧石灰的立窑内煅烧成熟料,再经磨细制成水泥。
至于石灰石和粘土,这种原料的获得更为简单,杨沐小时候就见到村里很多人家烧制,只要有了方法,烧制起来并不是很难。
当然,修路和烧制水泥是一个大工程,不可能全部交给工部去做。
在杨沐有心扶持下,少数一些贵族设立了水泥厂,雇佣了大量的百姓当劳工,在计划修建的官路边上,建立起了一座又一座小的厂子。
同时,一支支施工队也建立了起来,组织大规模的培训。
……
太鼎四年,十月。
农忙之后,苍国开始了一项如火如荼的大工程——修路。
这是一个正式实施的项目,一共是三条主线,一条往西,一条往西北,一条往盛国方向。
其中,这三条主线上又有数量不等的支线,分别通往每一个郡。
为了便于管理,也为了不被敌人所利用,在沿线建立了一个个关卡,确保这些道路,一直被牢牢的掌控在苍国朝廷的手中。
当然,这些关卡还充当一个作用,那就是收费。
如此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肯定是要考虑回收成本,用于以后的道路维护和扩修。
具体的收费对象,和普通老百姓没有关系,主要还是那些商队和贵族的马车之类的,价格也还算合理,反正比之前慢慢赶路多花的钱要少。
而在这些路的旁边,设计了一处空段,也有劳工在填补和修葺。
这里,是用来做轨道的地方,类似于火车轨道的东西,到时候可以直接让左右两辆马车在旁边牵拉,达成一个火车头一样的效果。
在这半年里,钢铁厂的规模也扩大了三倍有余,每日都有源源不断的钢材,从厂子里运出,也有和工部军器监合作的地方,直接用规模庞大的模子,用铁水浇灌就成了一批铁器储配,再经过磨刃处理,就变成了一柄兵刃。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